文/郭士榛
二○○五年海棠颱風之後,為台灣帶來可怕的土石流災害。二○○九年莫拉克風災侵襲,在南台灣的海邊、河岸、山區和聚落,看到數不清的漂流木;山區災民的流離死傷,原住民遷村之議沸騰。不免令人問向蒼天:「這是老天爺氣候變遷的錯?或者誰之過?」
山林復育並不容易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長年關注環保,更出版《台灣山林百年紀》一書,回顧與見證百年來原始森林的大浩劫。李根政在新發表會中提及,台灣的山地占國土面積七成,在愈來愈極端的氣候條件下,山崩土石流、洪災都成了新常態,二千三百萬人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山區聚落和原住民族的傳承發展都面臨了極大的挑戰。
台灣的森林、野生植物猶如浩瀚綠海,是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更是生活和洗滌心靈的良伴,李根政談他的夢想是,台灣的天然林獲得良好的保護,山區人們的產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得以與森林共存;都會鄉鎮裡的公園綠地打造成在地植物的森林;園藝店裡培育販售各種台灣原生植物,不必強調珍貴稀有;藝術家、文學家、花藝愛好者充分了解台灣植物之美,廣泛地創作,並和土地建立起深刻的連結,也豐富美化人們的家居生活。
森林是水之源,平原地帶的農業灌溉、民生用水、工業用水都依賴它。砍伐原始森林付出的代價,幾乎難以彌補,要靠數個世紀的努力,而且要用對的方法。近年來山林復育似乎已成社會主流意識,但怎麼做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畫遺照或採取行動
李根政說自己在三十歲之前,沉迷於藝術創作,最常描繪的對象是樹木和田野,也只有在那裡,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有一次在古寧頭雙鯉湖畔寫生結束前,把自己畫作放在草地上,突然覺得色彩、紋理都無比的蒼白和貧乏,我那時明白,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於億萬分之一。」李根政表示,那段期間常常眼睜睜看著描繪的對象消失,因此內心萌動著,是要持續這樣畫著遺照,或者為珍愛的大自然做點什麼。
李根政以幽默口氣說自己投入山林保育的過往,一九九三年,他從金門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熱帶邊緣的高雄定居。他因為受到柴山保護運動的啟蒙,開始參與環保運動。「至今,柴山和淺山地區最常見的樹木,例如圓盾狀的血桐葉,徽章般美麗的構樹葉,粗狀亮綠的姑婆芋,樹木與藤蔓交纏的熱帶海岸林,隨時散發著無比的生命力,仍然深深的吸引我。」
李根政表示,這本書試圖以一個環保運動者的角度,側重於自己所經歷的時代和親身參與事件,把與政府高度衝突的經驗,做一個梳理報告,希望影響更多人士對山林問題有系統化的了解,作為社會對話的基礎。山林沒有簡單的答案,希望這本書,可以開啟台灣山林政策的新一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