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翎堅持完成7歲夢想 郭士榛 |2018.12.01 語音朗讀 656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翎在羅浮宮前長廊留影。圖/張翎提供 張翎少數留存的全家福照。圖/張翎提供 張翎文革結束後考入復旦大學英美文學系。圖/張翎提供 三位依舊在世 的中美合作所訓 練營老兵。圖/張翎提供 張翎在廈門大學書店。圖/張翎提供 張翎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獲得 英國文學碩士時畢業照。圖/張翎提供 時報文化出版提供。圖/張翎提供 文/郭士榛 7歲,對一般孩子來說,是懵懂無知,只想玩樂的年紀!但有個小女孩卻早在7歲時心中就下定決心:未來要成為作家。甚至她的老師也認定了她的天賦…… 女孩長大後,果然成了作家,她回想7歲時的場景,老師當時在牆上掛了4幅連環畫,台下坐著識字不多,還無法寫作文的一群孩子們,老師要小朋友看圖說故事,寫出上學路上幫老爺爺推車做好事的過程。 別的小孩都由人物老爺爺開始說,只有這位小女孩說:「早上升起一輪紅通通的太陽……」老師相當訝異,7歲的孩子竟會由景物描述作為開頭引述?畫作是黑白的,這孩子怎麼會想到紅通通的太陽?老師誇她不但有觀察力同時有色彩感,覺這小女孩將來一定會是個「作家」。 文革打破作家夢 當年的這位7歲小女孩,就是今日知名的華文女作家張翎。但人算不如天算,造化作弄人,張翎遲至41歲才發表第一篇長篇小說。而她堅持成為作家的毅力,讓人感動又感佩。 16歲那年,張翎遇到文化大革命,不但被停學,還進了工廠做起了童工,不知未來一生會接受什麼樣的命運和挑戰,「內心一直思考,自己將來怎麼辦,要一直在工廠做工人嗎?我由小到大就是想要讀書,5、6年當工人的過程,我沒忘記夢想,於是自學英文,但心裡其實也不知讀英文將來要做什麼。」 文革時期,張翎冒著被抓了會坐牢的危險,內心雖害怕但就是想讀書,每晚躲在被子裡聽「美國之音」教的《英語900句》,無師自學,她相信上帝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後來突然時代變了,鄧小平改革開放,大學恢復招生,她幾年的自學沒有白費,第1名考上復旦大學外文系。張翎內心有著傳統女性堅忍的毅力,也知道自己有很長的耐性,願意慢慢熬著達成理想。 赴美求存改學醫 張翎讀的是復旦大學英美語言文學,畢業後到北京,在煤炭部做科技翻譯,3年後,她出國了。說實話,張翎7歲就明確知道自己未來要成為作家,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她高考復學後,卻沒有選讀中文系,反而讀了外文系?張翎說:「我非常想讀中文系,但父母堅決反對,因為文革時期,文字獄帶給父母的陰影太強,母親打死都不讓我接觸文字工作。」 父母堅持要她學醫,可學醫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只好選擇做康復醫生,打死不做外科醫生,「把一個人生命放在自己手上,我完全無法承擔此重任,那時和父母爭鬧利害,後來父母退讓,我可以讀外文系,但絕對不可讀中文系,因為外文系可做翻譯討口飯吃,且不是自己寫文字也不易招罪。」 張翎無奈笑著表示,自己莫名其妙、陰錯陽差進了英文系,出國為了存活又學習成為康復醫生……但如今再回視這美麗的錯誤,反而是件好事,讓她進入了一新的世界,給了她第3隻眼,看了很多外國經典文學,進而了解了別人不一樣的生活。 生活安定竟罹病 張翎指出,因為自己夠「堅持」,才能完成成為作家的夢想。「在我經歷的過程中,有一萬個理由放棄寫作,年輕時遇文化大革命不允許創作,百中選一考上大學,因機會太不容易,只能求生計顧全讀書,出國後也需維生,因為沒有飯吃寫什麼書,所以花了好長時間當康復師來養成自己的寫作夢想,因此當完成學位,通過考試拿到行醫執照,終於可以真正安定下來寫書時,已到40歲了。」 故事說到此,大家可能以為張翎從此離苦得樂了,卻沒想到,她的苦運沒結束。「才剛開始寫小說,我就罹癌了,是第2期惡性黑色素腫瘤。做了2次大手術,原以為我的第1本書也是後1本書,沒想到癌病又奇蹟式的好了,96年至今己有22年,沒再發病。」 命運真愛開玩笑!所幸張翎不論處於任何階段,都沒放棄寫作的夢想,她的堅持,終讓自己成為作家。「是我身體中的韌性戰勝一切困難,這些過程,值得自豪。」這是張翎的心聲。 小說主角皆堅忍 從張翎出版的多本長篇小說中,女主角大多保有一種戰鬥力,不論歷經任何的挑戰都會倖存,在大時代大起大落的各種艱難生活中,以堅忍的耐力求存,站著不行就用坐、躺、跪等不同方式存活下來,書中講的,都是女人們的這種精神,而這也是張翎這個弱女子,為何擁有如此堅忍不拔生命力的最佳寫照。 張翎表示,這樣堅忍不怕苦的精神,來自外婆、媽媽的故事,陪伴她由小到大,一直聽他們談起時代大變遷中女性如何存活,尤其讓張翎驕傲的是,自己家中女性都經歷文革而活下來。談起外婆,是影響張翎最重要的長輩,說來大家都會驚奇,生長在傳統封建時代的老太太卻有著新時代人的思維。 一般母親都會鼓勵女兒挑個好人家,嫁有錢人,張翎的外婆認為:「縱使嫁了好人家,女孩子應仍要自己掙錢,生活要有獨立自主性。」因而張家的女兒每個人都工作掙錢,在財務上非常獨立。 不浪費力氣哀嘆 張翎至今最感驕傲的是,所有求學過程沒有花媽媽一分錢,16歲就自給自足,甚至養家了,是外婆、母親一脈傳下來的生活態度:「女子不能貪慕虛榮,不能靠別人光采過日子,唯有靠自己,才能真正生存下去。」 像是張翎有位阿姨,到新疆謀職,在天寒地凍的環境,南方女子很難適應,可這位阿姨卻在新疆生兒育女且自己進修成為當地醫生。家中女性都能熬過困苦,最後達成目標,外婆將此特性傳給了女兒、孫女,代代相傳,使家中女性都可在艱難困苦中掙扎而出,最後完成自己夢想。 面對自己的一生,張翎沒有怨恨,她永遠往前看,她告訴自己:生命不要浪費在回顧上,發生過的事不能改變就不要再去想,腦子容量有限,生命能蘊藏的東西有限,努力將這些化為積極吧。 張翎說:「曾經發生過一萬件傷自己的事,我都不放在心上,對於每件事我都心懷感恩,像當時我抱持著自己出的書不會有人看,我就堅定書是為自己寫的信念,結果成績都比自己想的好更多,所以只有滿滿的開心。」 作家小檔案 張翎,1957年生,浙江溫州人,加拿大華裔女作家。20年寫作歷程共出版長篇9部,中短篇10多篇。2007年第一部《溫州女人──郵購新娘》,由允晨出版引進台灣。後來出版《唐山大地震》,電影紅了,也讓她成為紅遍華人世界的女作家。《胭脂》為最新創作的小說集,因台灣藝術家王攀元畫中披著紅巾的女人,產生靈感寫下此書。 書中反映生命軌跡 長年生活在加拿大,因而大家習稱張翎「海外作家」,但她強調,自己一開始創作就寫中國體裁。 張翎說:「我不太會寫和中國人無關的外國人,作品中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不太會寫和中國人事無關的外國人,寫的都是和中國人有關的,也不會寫百分百故土題材,故土體材會有海外事務,是身分問題,文化營養是來自中華文化,永遠不可能跳脫這項,但因在海外待如此久,反而有了將海外視野引進書中,中國人眼中美國人,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張翎說,「一半中國,一半北美視野」合起來即是她的文化營養與生命歷程,被稱為什麼不重要,書寫就是反映著生命軌跡。 張翎表示,寫作最困難是在採訪收集資料的初期階段,長篇小說當資料收集好,開始做大綱分二部分,一是人物性格大綱,再一是故事情節綱(中篇小說不需綱要)。當這些準備好了,書就算是寫了一半,完成的速度非常快,像新近出版的《勞燕》,全書近30萬字,6、7個月就寫完了,「感覺像一瀉千里,非常快」。 張翎坦承,前面準備工作多,費時很久,入點難找,但寫作時經常意外迸出靈感,突破大綱往偏走,但這些意外章節卻往往成為最佳篇章,所以她寫作時思想開放不作預想。 就如同《勞燕》一書做大綱時尚沒有鬼魂亡靈的構想,按部就班寫著,忽覺平舖直述寫不下去,覺得故事不靈活不好看,有天突然開竅,用鬼魂不需任何論證,就發展下去吧,結果突發的靈感,使書讀來更有意思。 就像生命無法預期,世代不能扭轉,生命既已如此,就順勢把有限資源化為對自己最好的營養劑,張翎如今能有對社會深入的觀察力,正是生活體驗補足了寫作的營養,才能把次好的自己變成最好的自己。 前一篇文章 心靈課程 學會尊重溝通 下一篇文章 李三財 以公益行動感謝台灣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3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4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5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6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7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8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9蔬食族營養健康滿點 補充蛋白質、鐵、B122025.08.141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梅秀蘭 加入最忙佛光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鳳珠 服務增能有感悟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盧天祥、許伊琍 以花供養功德無量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鄭麗貞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