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病友協會成立網路電台「牽手之聲」開播時堅強的主持陣容。圖/陶曉清提供
文/郭士榛
早在30多年前,陶曉清即接觸心理諮商課程,8年前在加拿大拿到畢業證書,過程辛苦但也好玩。
陶曉清承認,由於是家中大姐,所以一直喜歡照顧別人,但在成長課程中,卻要學習對個案「只是陪伴,不能太照顧對方」,陶曉清體悟並歡喜的說:太照顧別人,是站在高處看事情,唯有陪伴,才是人與人真正的對等,陪伴者可以抱著好奇心儘量去了解個案的狀態,但不能是指導式的給與。
談起心靈成長課,陶曉清開心分享,有一堂課要體驗盲人感受,一批同學扮演盲人,另一批同學擔任照顧盲人的人,有人眼罩一戴上就慌恐不已,也有同學說,眼睛看不到其他感官都發達了,連拐杖都不用了,但她不喜歡麻煩別人,扮盲人時都不會開口請同學幫忙,甚至為了不要常上廁所而少喝水。中間休息也不去喝咖啡,吃飯時間一聽是吃漢堡心裡好高興──因為可以不用麻煩人。
但就是在這一趟學習過程中,陶曉清第一次認識自己擁有害怕麻煩人的個性,而學習照顧人的過程中,結果更讓自己大吃一驚。「第二天有人過生日,因怕吃蛋糕會吃得亂七八糟,我烤好各式各樣的餅乾,每小組一盤,還特別挑了一些給扮盲人的同學。
陶曉清認為,以上種種做法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想到小組中一位phil同學,竟看著陶曉清說:「你的行為讓人非常不開心,讓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她總是什麼事都幫人做好,剝奪了別人探索的可能。」
phil表示,他若是盲人,會想要知道盤子是紙盤還是瓷盤、是鐵盤或玻璃盤?也想知道餅乾有哪些口味,想先聞聞味道,再挑自己最想吃的。「你挑給我的餅乾是你的的喜好,完全沒有尊重這位扮盲人朋友的喜好,剝奪他自己探索可能性。」
這堂課讓陶曉清豁然覺醒,意識到就算是最愛的先生、孩子,也要把他們該負的責任還給他們,而不是一昧認為對他們好就把所有事都做了。這堂課後,陶曉清作風改變了,開始有「界線」的概念,清楚知道什麼是自己要的,什麼是自己不要的,「就算我說出意見,對方也不一定要依照我的想法去做,但至少我清楚表達了。而在幫忙別人時,也會詢問對方需要我的幫忙嗎?」陶曉清坦承,剛開始被拒絕心裡會難過,但到後來愈來愈了解,詢問並尊重別人的決定,也是為自己做決定,同時也學會邀請別人來幫助自己,世上人與人間本就是有來有往的。
「同學彼此間的學習猶如照鏡子,phil告訴我時並沒有生氣,我也理解照顧他人時,不用把事情鉅細靡遺全都做好,而可以讓他學習鍛練自己,學習獨立,學習分享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