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是種水鳥,體型比鴨小,常棲息於池沼之上。原本雄鳥稱為「鴛」,雌鳥稱為「鴦」,現在大部分人已經習慣用「鴛鴦」一詞來稱呼此類水鳥,而不再雌雄分稱了。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鴛鴦,是種水鳥,體型比鴨小,常棲息於池沼之上。原本雄鳥稱為「鴛」,雌鳥稱為「鴦」,現在大部分人已經習慣用「鴛鴦」一詞來稱呼此類水鳥,而不再雌雄分稱了。
根據晉朝崔豹的《古今注.鳥獸》的說法:「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疋鳥。」「疋」即「匹」,「疋鳥」意為成雙成對生活的鳥。人們見到鴛鴦常雌雄形影不離,因此認為鴛鴦鳥飛則比翼,遊則同戲,棲則交頸而眠。因此延伸想像,認為鴛鴦一旦喪偶,便終身不再尋偶。所以自古以來,鴛鴦在人們心目中是永恆愛情的象徵,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
其實,中國早在《詩經》時代,就有描述鴛鴦的詩句,《詩.小雅.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意思是「鴛鴦原本雙雙對對在飛翔,如今終止雙飛而分離。」可見中國人很早就觀察到鴛鴦是成雙成對的鳥類。
不過,以鴛鴦比作夫妻的詩句,最早是出自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詩,詩中有「願做鴛鴦不羨仙」一句,表現出詩人對鴛鴦般美好愛情的嚮往。此後,一些文人也競相仿效,因而產生了許多對鴛鴦稱頌的文學作品。
如唐朝李德裕〈鴛鴦篇〉云:「和嗚一夕不暫離,交頸千年尚為少。」正是對鴛鴦這種雙雙對對恩愛的表現最直接的描述。又如:「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則出自宋代賀鑄的〈惜餘春〉一詞,以鴛鴦皆能白頭偕老,進而感嘆夫妻連鴛鴦都不如,居然要江南渭北相隔三千里。
《紅樓夢》第一回:「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也是把鴛鴦比喻為夫妻的名句。由於中國人把鴛鴦視為美滿愛情婚姻的象徵,因此結婚用品多繪繡有鴛鴦圖案,如鴛鴦枕、鴛鴦被、鴛鴦衾等。
「鴛鴦帳」則是繡有鴛紋的帳幃是夫妻或情人的寢具,在古詩詞裡也常被引用來形容夫妻或夫妻的住房。唐代杜牧〈送人〉詩:「鴛鴦帳裡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 宋朝晁端禮〈雨中花〉詞:「荳蔻梢頭,鴛鴦帳裡,揚州一夢初驚。」《全元散曲.新水令》:「直喫到落花風散笙歌住,朦朧月轉西樓去,翡翠被兒中眠,鴛鴦帳兒裡宿。」
「鴛鴦帳」也被簡稱為「鴛帳」,宋代柳永〈隔簾聽〉詞:「咫尺鳳衾鴛帳,欲去無因到。」元朝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鴛帳,怎捨得他疊被鋪牀。」明.謝讜《四喜記.催赴春闈》:「此去龍頭獨領,斷腸鴛帳冷。」
「鴛鴦」一詞,同時也被用來稱呼成對的物品,如一組兩盞並掛的燈籠稱為「鴛鴦燈」,相嵌合的屋瓦稱為「鴛鴦瓦」,以及將兩種湯底結合於一鍋的火鍋,鍋中有一隔板或另置內鍋,可以同時滿足吃辣與不吃辣的人,稱為「鴛鴦鍋」。
鴛鴦其實是候鳥,每年三月末四月初陸續遷到中國東北繁殖地,九月末十月初離開繁殖地南遷,遷徙時成群,常呈七、八隻或十多隻的小群遷飛,有時亦見有多達五十餘隻的大群。
在中國南方,都在秋冬才見到鴛鴦的蹤影,因此畫鴛鴦宜配秋冬景色。不過,在貴州、台灣等地,亦有少部分鴛鴦不遷徙而成為留鳥,但畢竟不是鴛鴦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