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巴黎貝茲曼與巴頓茶館

文/林政儀 |2018.10.10
2282觀看次
字級
貝茲曼與巴頓茶館外觀。圖/林政儀
雨果故居紀念館內的「中國客廳」。圖/林政儀
茶館內部一景。圖/林政儀
茶館內部一景。圖/林政儀
茶館內部一景。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今年四月的巴黎行之前,習慣性地搜尋巴黎展覽訊息,意外得知位於法國維勒基耶(Villequier)的雨果博物館,自三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二十七日正展出「文明和野蠻?維克多雨果與中國文化」展覽。

這個展覽頗有興味,主要展出雨果收藏的中國藝術品、圓明園相關的信件和繪畫創作,展品大多借自法國巴黎及英屬根西島的雨果故居紀念館的收藏。縱然曾接觸過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作品,如《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小說或電影,卻不知雨果是如此熱衷中國文化,於是,心想此行必一訪雨果故居紀念館。

抵巴黎後,一日,自下榻飯店,沿著聖米歇爾大道往北走,穿過西提島,越過聖母橋,沿著塞納河畔往東走,不時被波光粼粼的塞納河面上倒映的藍天白雲所奪目,一路風和日麗神清氣爽。

接著,在聖保羅街往北轉至蒂雷納街,走至瑪黑區著名購物街布爾喬亞法郎街(rue des francs Bourgeois)往東走,來到著名的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

孚日廣場是法國最古老的廣場,為一六○五年至一六一二年法王亨利四世下令建造的皇室廣場(Place Royale),環繞著廣場四周建有雄偉典雅的口字形建築,當時是貴族的居所。

一八三一年,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又譯《鐘樓怪人》)出版,隔年享譽文壇的雨果與家人遷居位於孚日廣場東南角的一棟建築物,直至一八四八年為止,即是如今的雨果故居紀念館(Maisons de Victor Hugo)。

走到孚日廣場即可看見「雨果故居紀念館」的指標,隨著指標沒走多遠,即至紀念館,在一樓入口處領取免費參觀票後,沿著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常設展覽區,其中生活區,則依文獻記載將雨果生前日常擺設歷史重現,讓人感受到館方的用心。另外,館方陳列雨果相關的手稿、文物等,以供世人緬懷一代文豪。

紀念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雨果親自規畫布置的「中國客廳」,客廳的牆面上擺滿琳琅滿目的中國瓷盤,及寶塔裝飾、佛像、宮燈和家具等各種中國文化元素的實物,客廳四周牆面上裝飾有幾十幅「中國題材」的畫作,而這些畫作有的還保留著雨果所畫的草稿或草圖。參觀完雨果故居,真是讓我心生重讀雨果傳記的必要。

步出孚日廣場時,已是午後,想起附近有一間茶館,今年適逢成立百年,於是懷著期待,沿著博馬克大道往北信步至位於各各他之女大道二十四號( boulevard des Filles du Calvaire)的貝茲曼與巴頓茶館(Betjeman & Barton)。

貝茲曼與巴頓茶館的歷史,可追溯於一九一九年兩位熱愛英國下午茶的亞瑟.貝茲曼(Arthur Betjeman)和珀西.巴頓(Percy Barton),將英國茶文化引進法國,在巴黎開設一家專營茶葉的門市,貝茲曼與巴頓茶館用心地挑選全世界產茶區的茶葉,有大吉嶺、錫蘭、阿薩姆、雲南、宇治等產地。

貝茲曼與巴頓茶館也將法國人浪漫天性展現在花果茶上,茶館使用不同天然香料、果乾、花草等,以豐富想像力調配出散發自然花果香,且清甜香氣歷久不散的花果茶。如今,貝茲曼與巴頓茶館的經營權由凱瑟琳.格雷戈里(Katherine Gregory)、艾尼絲.德芳丹(Agnès Defontaine)、艾尼絲.瑪蒂利(Agnès Matllé)、瑪麗安.賓托(Mariane Pinto)四位出色的女性共同管理,繼續維持茶館的珍貴傳承。

一踏入貝茲曼與巴頓茶館,便被一股撲鼻而來的淡淡花草茶香所陶醉 ,隨即見到侍者微笑迎面而來,詢問著要挑選茶葉或是喝下午茶,告知侍者是為下午茶而來後,便在侍者的帶領下,落座在鄰近櫥窗的座位。接著,侍者細心地問我想喝紅茶、綠茶、白茶與黑茶?更進一步地解說每種茶葉可選擇不同產區的茶種,其中,最令我驚奇的是,能喝到當季的烏龍茶、龍井茶、碧螺春等。於是我點了一壺調配了雲南、阿薩姆與大吉嶺產地的早午餐茶(Brunch tea)和蛋糕,品嘗屬於貝茲曼與巴頓茶館的調配風格。

現今的貝茲曼與巴頓茶館裝潢新穎,展現出巴黎時尚風格,茶館改以經營販售茶葉與茶具為主,最受歡迎的是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顏色的茶罐設計,而各色圓形茶罐也成為貝茲曼與巴頓茶館的品牌特色。

店內不多的座位,更能感受到茶館細心的服務及欣賞到優雅的沏茶過程,也讓 坐在此間的我,體會到巴黎蛻變中百年茶館所處的優勢及尷尬局面,品茶時想到幾家撐過百年歷史的茶館,近年因不敵商業現實而最終消亡,而窗外綠蔭街道及悠閒的巴黎春光,依舊年復一年,伴隨著古老茶館枯榮興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