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編譯/齊葉
追蹤手機定位、掃描訊息、與第三方廠商分享個資,通常是註冊某個App或網站前,一長串隱私權條款中得同意的3個基本條件。點選同意時,你是否想過科技公司究竟蒐集了什麼?用到何處?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了一些可能令人相當意外的事實:
未經允許,也能追蹤你的位置
許多App透過GPS追蹤用戶精確定位前都會先要求許可,你有拒絕的權利,但就算拒絕,App開發商仍有辦法追蹤你身處何處。例如,臉書會透過IP地址、用戶打卡登入或出席活動地點等GPS以外的途徑,追蹤用戶位置資訊。
將個資和關係企業分享
同意那些長篇大論的隱私權政策與規定時,你通常並非只給予特定App許可,還允許許多企業團體內部資訊分享。如交友軟體Tinder,會將蒐集到的資訊與Match.com、OkCupid等母公司Match集團旗下其他交友網站分享。
無意中同意第三方規範
亞馬遜明文表示,當用戶接受分享資訊給第三方廠商時,同時可能也意味對第三方的規定表示同意,建議用戶應「仔細檢視其隱私權聲明和其他使用規範」。另外,蘋果也會告知產品用戶,所取得個資將與提供資料處理、信用展延等服務的公司分享,以「評估您對我們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歐盟5月上路強化版個資法「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未明令科技公司應在隱私權條款中列出這些第三方個資分享者。
被刪除的搜尋歷史仍保留
臉書提供了刪除搜尋歷史紀錄選項,讓用戶以為按下刪除後一切會清空。但根據臉書個資政策,用戶雖有權利隨時刪除搜尋紀錄,但在刪除後的6個月內紀錄仍存在。
未開啟App仍會被追蹤
即使沒登入或甚至未註冊,臉書依然有辦法追蹤你。臉書在政策條款中寫道,合作廣告商、App開發商和出版商可透過Facebook Business Tools,寄送「您在離開臉書時的線上活動」相關數據給臉書,包括你的裝置資訊、瀏覽的網站、採購的商品和你點閱的廣告等。
私人訊息其實不太私人
LinkedIn在隱私權政策中表明會使用「訊息自動掃描技術」,目的是為防範惡意網站或垃圾訊息,並提供自動回覆。
禁止使用iPhone製造核武
蘋果在英國的使用者條款中,警告產品不可用於從事「任何美國法律所禁止的目的」。按蘋果的定義,這包括「開發、設計、製造或生產核子彈、飛彈、化學或生化武器。」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科技〉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