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編譯/齊葉
貧富差距懸殊是許多國家社會普遍的現象,但連在流行音樂世界裡,也存有所謂頂尖的「1%」。演唱會市場幾乎由碧昂絲和泰勒絲等一線巨星獨占的趨勢日益明顯,相關收入也隨之全進了這些大咖的口袋,這種不平均的現象堪稱前所未見。
普林斯頓大學已故知名經濟學家克魯格(Alan Krueger)一向熱中探究音樂產業經濟學,據他6月將出版的遺作《搖滾經濟學》(Rockonomics,暫譯),如今流行音樂界收入呈金字塔分布,2017年全球60%演唱會門票收入,是由金字塔頂端1%的歌手收入囊中,較1982年的26%增逾一倍。
身處金字塔前5%的歌手幾乎占有整塊大餅──囊括所有現場音樂收入的85%。克魯格在書中表示:「少數超級巨星匯聚了愈來愈多消費者,產業金字塔中層的表演者受到冷落。」
音樂串流服務興起,造成錄製音樂式微,歌手由串流服務獲取的權利金往往比唱片、CD或下載銷售來得少,不得不轉向演唱會表演來提高自身收入。
從1981到2017年,美國演唱會平均票價已從12美元躍增為69美元,遠超越通膨增速。金字塔頂尖1%巨星對此貢獻良多。
據Billboard Boxscore統計,2018年光是紅髮艾德、泰勒絲、碧昂絲與Jay-Z這3組歌手的巡迴演唱會門票收入,合計就達10億美元,遠勝2008年3大巡迴演唱會收入6億美元。碧昂絲與Jay-Z的演唱會門票平均117美元;泰勒絲是119美元;紅髮艾德票價相對親民,但也要89美元。
克魯格的研究顯示,位於產業底層收入最低的2500位歌手,2017年演唱會門票收入平均僅約2500美元;該年度共1萬808位歌手舉辦巡迴演唱會,意味頂端1%只有109人。
事實很明顯,唯有人氣明星有能力大幅調高演唱會票價,其他「非A咖」歌手只能爭搶剩餘已經不大但仍不斷縮水的市場。現今歌手約3/4收入來自演唱會,遠高於1980和1990年代的3成左右。
R&B歌手Pink Sweat$經紀人費許巴赫(Josh Feshbach)說:「產業底層和頂層都有因而受惠的面向,中層則略受衝擊。頂層和中層的差距逐漸擴大。」
一些處於中游尷尬位置的歌手,只得另尋他法彌補收入。搖滾樂隊The Glory Fires主唱Lee Bains III平日未進行巡迴表演時,會從事房屋維修工作。民謠搖滾樂手PhoebeBridgers則靠私人派對演出邀約賺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