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佘佳燕
圖/芯怡
文/佘佳燕
五片花瓣邊緣乳白,中心澄如蛋黃,輪疊外旋紙風車般開在鹿角叉狀灰白樹皮分枝上,襯以枇杷葉狀長型葉片,予人枝椏粗壯、造型簡約、飄散茉莉香的衝突美。初見此花是在獅城。
彼時尚不知那是什麼花。戀上植栽後,方知學名叫緬梔花,俗稱雞蛋花,又稱印度素馨、鹿角樹、番花、番茉莉、葉上花等。屬夾竹桃科緬梔屬植物之一,原產於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南美洲及墨西哥,荷蘭人於一六四五年間引入台灣。
郁永河(一六四五~?)〈臺灣竹枝詞〉稱其為番花,並云「家家一樹倚籬笆」,意謂當時栽植十分普遍。清人孫元衡(一六六一~?)則稱此花為三友花,曾作詩〈詠三友花〉:「爭迎春色耐秋寒,開向人間歲月寬。嫩蕊澹煙籠木筆,細香清露滴銀盤。繡成翠葉為紋巧,蒂並叢花當友看。日日呼童階下掃,濃陰恰覆曲欄杆。」詩意地拈出了緬梔花的特性:花期由暮春至秋季可長達半年,花蕊嬌嫩似銀月,帶著露水散發清香;葉脈紋路繁複如針繡般精美,一叢常開出三、四朵花,像彼此陪伴的朋友,故名;枝葉扶疏,可高約三至九公尺,剛好與欄杆高度相當,能倚欄閒賞。
除了常見的白花黃心品種外,緬梔花尚有紅花、三色等栽培種,因其樹形優美且花香四溢,是廣受歡迎的庭園造景用樹。隔壁社區庭院在月見草織就的黃綠柔軟地毯上,便植了一株,夏秋兩季不時開出澄黃朵朵,每回帶米寶散步路過,令我好生羨慕,也思忖在陽台試種一盆。
緬梔花需充足日照且排水良好的生長環境,無需勤於澆灌,耐旱性佳。全日照較易開花,花期也能維持較長。白色乳汁具毒性,若以扦插法繁殖,莫忘清潔雙手。
印尼、寮國及帛琉的國花皆為緬梔花。此花亦為佛教五樹六花之一,遍植神廟四周。蔣勳說峇里島有一齣劇,敘述惡神阮達貪求無厭要求當地百姓以活人獻祭。有次,一名少年沙迪瓦被選為祭品,遭綑綁樹上,周圍擺放各種鮮花裝飾,等阮達啃食。沙迪瓦哀嚎呼救,適巧善神詩瓦路過,從地上撿起了一朵Japun(日普恩),擲向沙迪瓦,沙迪瓦遂成不死之身。惡神一來,沙迪瓦英勇地與惡神作戰,無奈惡神法力極大,雙方纏鬥許久。危急中,沙迪瓦從地上拾起一朵日普恩,向惡神擲去,沒想到被花擊中的惡神就此倒地不起,一命嗚呼。日普恩即緬梔花。
緬梔花的花語正是:新生、孕育希望、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