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香樹,別稱夜來香、夜香花、夜丁香等,圖/佘佳燕
文/佘佳燕
寂寞開最晚──夜來香
夜香樹,別稱夜來香、夜香花、夜丁香等,原產於美洲熱帶及西印度,性喜溫暖溼潤和充沛陽光。枝條細長,夏秋開花,「花顏葉色兩難分,一架初疑是綠雲。」白天一簇簇黃綠小花閉合,看似綠葉,月上樹梢時刻暗自飄香。
夜來香宜植於庭院、陽台,不宜置於室內,易引發頭昏、咳嗽,甚至氣喘、失眠。靠蛾類傳遞花粉,故怒放於夜晚,尤其在空氣溼度高的陰雨天夜裡,花瓣氣孔較大,揮發較多精油,香氣濃烈,乃薰蚊佳品。
關於夜來香,自古流傳著一則淒美的傳說。
古代有名仙女因犯情戒,被王母變成夜來香種籽,灑於凡間一處荒廢寺廟。荒煙蔓草中,只有一隻螢火蟲與她知心相伴。
有一天,螢火蟲說他要離去了。
「在這間寺廟,妳依然是我的最愛。」螢火蟲深情款款地說。
「然而,一出了寺門,你就可以盡情的飛,連天空都踩滿你的腳印。」夜來香黯然回答。
夜來香永遠不會忘記那次與螢火蟲道別的對話。她以為螢火蟲會回來。眼看夏日將盡,夜裡花香繚繞整座寺廟,可是螢火蟲卻遲遲沒有現身。
自此往後,每個夏夜她仍默默守候,陰雨夜裡馨馥等待,濛濛細雨是她溼潤的淚痕。可她哪裡知道,螢火蟲不過是王母派來凡間的使者,若她能遠離情緣通過試煉,便能重返天宮。
寂寞開最晚。
雪魄冰姿淡淡粧──七里香
「月華冷處欲迎人,七里香風生滿路。」月橘,別稱七里香、十里香。芸香科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馥郁清香,喜溫暖溼潤,台灣原生種植物。
六十七,號居魯,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奉命擔任滿籍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期間曾吟詠七里香,收錄於《全台詩》第貳冊:「雪魄冰姿淡淡粧,送春時節弄芬芳。著花何止三迴笑,惹袖猶餘半日香。竟使青蠅垂翅避,不教昏瘴逐風狂。靈均莫漫悲蘭茞,正色宜令幽谷藏。」
霜雪般的靈魂與姿態,七里香的花常謝了又開,花開頻繁,暮春時飄散芬芳,香氣隨著盈盈素顏久久不散,那味道是祛除蚊蠅和山林瘴氣的天然驅劑。中國古典詩裡有屈原以香草喻君子的傳統。或許屈原無須在〈離騷〉裡那樣傷感:「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抒發國事日非、小人當權之嘆,因為在台灣的山野幽谷中,還有七里香值得細賞珍藏。
想來,居魯也和我一樣,心甘情願成為這雪魄冰姿淡淡粧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