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羅智強 (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還記得在ECFA議題正熱的時候,反對方有一個說法「要素均等化理論」,就是貿易會讓雙方的生產要素(比如勞工)價格趨近相等,因此如果增加兩岸的貿易往來,台灣的勞工薪資就會被大陸拉低。
乍看之下,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既然大陸勞工比較便宜,那何必再請台灣勞工呢? 但很明顯的反例是,如果這個理論是對的,那麼薪資高的美國,為什麼要和薪資低的台灣貿易;薪資高的新加坡,為什麼要跟薪資低的馬來西亞貿易;或者我們打破國家的界線,薪資高的城市,為什麼要跟薪資低的鄉村貿易?
台北是台灣的首善之區,如果有個台北市長突發奇想說,根據「要素均等化理論」,台北應該不要跟薪資低於自己的縣市貿易,自己種米、自己養雞……顯然大家會覺得這個台北市長是蠢到了極點。
遺憾的是,當年卻不是太多人覺得提出「要素均等化」理論的人蠢到了極點。
台北跟其他地區的貿易,是「分工合作」的概念,都市寸土寸金,而需要土地的產業就應該在其他地方發展,這是大家直觀能接受的,那麼把台北的例子套用到國家與國家的貿易,也是一樣適用。
台灣與大陸,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缺,因此兩岸的貿易就能互補不足,這在經濟學上有另一個理論解釋:「比較利益法則」。貿易能夠讓每一個經濟體,專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而增加所有人的利益。
身為政治工作者,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跟「經濟學」有關,因為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在政府有限的資源中,應該要如何排定優先順序,量化不同選擇的效益,以及每一個選擇背後,市場的反應會是什麼……
不了解市場機制的人從事政治工作,就好像沒有雷達的船在海上航行,心裡會很不踏實。
我讀大學時,高希均老師的《經濟學的世界》是我接觸經濟學讀的第一本書,直到在公職服務,有時仍會溫習。不僅內容豐富詳實,重要的是深入淺出,既能讓我了解不同政策的本質,也在與媒體溝通時,能夠運用最淺白的詞彙。
但政治的現實是,絕大部分的選民,在一天的勞累之後,很難再打起精神,認真了解一個政策的利弊得失;要以專業面來解釋政策,必然長篇大論,但是訴諸民粹的質疑,往往只需要兩三句話。
我常常覺得,如果台灣有百分之十的人閱讀過這本書,那麼今天台灣的民主,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跟很多社會科學一樣,經濟學追求的是「人類福祉極大化」,在有限的資源配置下,給定每一個人的「欲望函數」,來最大程度的滿足每一個人的欲望,讓每一個人「最快樂」。
但是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欲望函數,從來不是「給定」的,而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而變動。一個追求欲望的人,今天滿足了,明天欲望變大,明天滿足了,後天又要追求新的……滿足欲望就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旋轉。
「不快樂」,是因為所擁有的,追不上所想要的;得到快樂的方式也就有兩種,一種是把生活提升到跟自己的欲望接近,一種是轉化我們的欲望,在任何處境都能平靜與滿足。
後者是在經濟學的領域之外,宗教帶給社會更大的影響。星雲法師、陳樹菊女士,他們所享受的是如此之少,可是又似乎比誰都還要快樂,下次遇到高希均老師,我要好好請教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