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與料理/林碧如
文/穀莊稼
小學時有位從三地門轉來的原住民排灣族同學,如果遇到豐年祭,他們的族人都會裝扮得很華麗,唱歌跳舞,他媽媽和姊姊會把收成紅藜綁成像西方桂冠詩人戴的頭套一樣。
由於紅藜的色澤鮮豔好看,又可以煮來吃,後來才知道紅藜的營養價值很高,現在想起了紅藜,就回憶起幼年時期和原住民同學的快樂時光。
「台灣紅藜」屬於藜麥的一種,為台灣原生種,保存於屏東、台東原住民的生活慶典中,近年來,許多部落採行友善農作的契作模式復耕紅藜,因其具有高營養價值,日漸成為養生者的主食。
但是藜麥屬於熱量密度較高的主食類,最好將白米與藜麥同時蒸煮攪拌,變成高營養的藜麥飯,但份量以一碗飯為限,不可因藜麥高營養,而過量攝取。
紅藜本身含有天然的植物抗菌劑—皂素具有微苦味(亦存在於黃豆、人參中),洗滌時會產生自然泡沫,苦味隨著泡沫洗去可減少,皂素雖可吸附與降低壞膽固醇,但若過量攝取則會對紅血球帶來不良影響,須適量食用。
去年八月二十二~二十六日林碧如老師獲邀參加由台灣中華國際美食藝術協會及日本橫檳華僑總會等六個團體,在日本橫檳共同舉辦的「二○一七年亞洲名廚料理人競賽」,就是以台灣紅藜作為參賽的食材,得到特別金獎和金牌兩項大獎。
林碧如老師目前在旗美社區學苑和仁武技職學苑擔任教師,主要教烘焙班、地方小吃及中餐證照班。她說以前工作忙,很少參加料理比賽,只參加過這次的比賽,而參賽的目的只想趁機將台灣當地食材融入料理,推廣台灣在地食材,所以使用的藜麥,產地就是來自台東的紅藜。
當林老師把這項榮譽分享給我們時,也十分樂意將料理的作法分享給大家。
材料:
綠竹筍1支、秋葵1根、
藜麥20克、白飯50克、蛋皮1片。
作法:
❶帶殼綠竹筍洗淨,入冷水中煮滾,續煮30分鐘後熄火,待涼備用。
❷剝除綠竹筍外殼,取高5公分的筍肉,中間筍肉挖除做成盅狀。
❸秋葵燙熟,以冰開水泡涼;藜麥洗淨,加水煮熟,備用。
❹秋葵捲上蛋皮,再捲一層白飯,外圍再捲上熟藜麥,修整,填入筍盅內。
註:因紅藜不顯色,筍盅的藜麥有加微量的竹碳粉,所以照片中的藜麥呈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