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九華山裡有位道士蔡蓬頭很善於談論神仙之術,陽明費盡心思請來蔡道士,用對待賓客的禮節向他請問,蔡蓬頭卻淡淡回答:「尚未到能說的時候。」陽明等好一會兒,見他不再說話,場面相當尷尬。
文/陳復
當日九華山裡有位道士蔡蓬頭很善於談論神仙之術,陽明費盡心思請來蔡道士,用對待賓客的禮節向他請問,蔡蓬頭卻淡淡回答:「尚未到能說的時候。」陽明等好一會兒,見他不再說話,場面相當尷尬。
陽明為打破沈默,屏除左右隨從,將他引到廳堂後面的花園涼亭,再沒有他人打擾,陽明再作揖向蔡蓬頭請問,沒想到蔡蓬頭還是回答:「尚未到能說的時候。」陽明大惑不解,再三慎重請教究竟是怎麼回事,蔡蓬頭回答:「你在廳堂後面的花園涼亭雖然禮數隆重,然而仙術都是些與世無爭的人在探討的事情,你本人『始終不忘官相』,未來要做官的人,相貌型態已長這副模樣,又如何當神仙呢?」他看著陽明笑了,手拱一拱就離開,讓陽明聽得冷汗直流,若有所思。
陽明不死心,聽說九華山中有個地藏洞,內有異人拿松葉做床鋪,整日坐臥都在洞裡,即使吃東西都不食熟食,陽明翻遍九華山的奇岩怪石,經歷艱難險阻,終於看見地藏洞。進去裡面,發現異人正在熟睡,陽明就坐在一旁摸摸他的腳,看看他會不會醒來。
過一會兒,異人終於從九霄雲外回神醒過來,看見陽明坐在那裡,大驚失色問說:「這段山路如此艱險,你這個文弱書生怎麼上來?」陽明直接問他如何養生做神仙,異人卻當作沒聽見,大談做聖賢的道理,但他完全不談程頤與朱熹,卻大大稱讚周敦頤與程明道兩人,說這是儒家兩位難得的「好秀才」,講論其最上乘的思想,令陽明大感驚奇,心想怎會有這等世外高人呢?
異人說著說著就再度睡著了,陽明只好悄悄離開,腦海中不斷浮現著「周程」二字。後來再到這個地藏洞,卻再看不見異人,揣摩著他講的道理,不禁有某種高度的心領神會,卻無法再相見的遺憾。
在九華山有幸見到兩位世外高人,他們卻鼓勵陽明做世內高人,這種矛盾的現象反映著陽明潛意識底層正存在的掙扎,同樣內含著陽明潛意識底層將展開的突破。
我們觀察陽明後來的發展,確實就是採取周濂溪(1017~1073)與程明道(1032~1085)這種對佛教與道教採取寬和兼容的思想路線,〈年譜〉曾記他40歲的時候曾說:「某幼不問學,陷溺於邪僻者20年,而始究心於老釋。」這就坦然跟大家告白他曾經醉心於佛教與道教20年的心理歷程。
陽明還接著說:「賴天之靈,因有所覺,始乃沿周程之說求之,而若有得焉。」這裡講「賴天之靈」,就是在暗指當年地藏洞異人的指點,相信這對陽明而言是畢生難忘的奇遇,他會把過去20年學習老釋的內容稱作「邪僻」,卻指出周濂溪與程明道這兩位北宋思想家帶給他的啟發。
須知,周程二子同樣不避諱老釋,差異只在於他們相信自己已經覓得儒家的真骨血,兼容並蓄來容納佛教與道教與儒門相合的旨趣,而不是專門針對這兩教採取正面或負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