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施主派遣一位相識往來交遊的修道人,讓他到僧伽藍去禮請僧眾來家中應供,但是特別交待,只要年老的出家人,不要年少的出家人。這位修道人到了僧伽藍禮請僧人,依序到了沙彌,修道人就說不必了。沙彌問:「為什麼不要我們沙彌去應供呢?」
有一位施主派遣一位相識往來交遊的修道人,讓他到僧伽藍去禮請僧眾來家中應供,但是特別交待,只要年老的出家人,不要年少的出家人。這位修道人到了僧伽藍禮請僧人,依序到了沙彌,修道人就說不必了。沙彌問:「為什麼不要我們沙彌去應供呢?」
文/書緣
有一位施主派遣一位相識往來交遊的修道人,讓他到僧伽藍去禮請僧眾來家中應供,但是特別交待,只要年老的出家人,不要年少的出家人。這位修道人到了僧伽藍禮請僧人,依序到了沙彌,修道人就說不必了。沙彌問:「為什麼不要我們沙彌去應供呢?」
修道人回答:「是施主不要年幼的沙彌,只要年老的比丘,不是我不要啊。」
當時佛寺中的沙彌都已證得羅漢果位,聽完修道人的話,就好像有人用木棒觸碰獅子的腰脈,惹怒獅子一樣。沙彌們說:「這位施主愚痴沒有智慧,不喜歡有德之人,只貪圖年老的人。」於是說偈頌:
所謂長老者,不必在白髮,
面皺牙齒落,愚痴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除滅去眾惡,
淨修梵行者,是名為長老。
我等於毀譽,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獲得於罪過,
又於僧福田,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說完偈頌之後,沙彌們立即用神通力變化作老人的相貌,頭髮雪白而且有許多皺紋,眉毛像老人的長毛,牙齒脫落,佝僂駝背,柱著拐杖來到施主的家中。
施主看到這些年老的比丘,非常歡喜,焚燒香末,散布各種鮮花,恭敬的請老比丘們就坐。可是一轉眼之間,這些老比丘恢復了沙彌年輕的形貌,施主非常震驚,訝異的說:「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是因為喝了天上的甘露,所以面容形貌忽然變的如此年輕美好嗎?」
沙彌們說:「我們不是夜叉,也不是羅剎。因為先前看見施主你只選擇年老的比丘應供,對僧伽福田有高低尊卑的分別,這樣會敗壞你的善根功德,所以故意變現,希望你可以悔悟改過。」沙彌們說偈頌:
譬如蚊子觜,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眾僧功德者。
一切皆無能,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己,而欲測量彼。
沙彌們對施主說:「你不應該分別計較僧眾年齡老少的外像。求法植福田的人,不能只看外在形相,要看是否有智慧。因為年紀雖然幼稚,但是已斷除煩惱無明,證得聖道,如此可稱為長老;而如果年紀雖然老大,卻放逸懈怠,這叫作幼小。你今天的所作所為,非常不對。如果想用手指去探測大海的高度,這是不可能的事,你也是如此,用你的智慧去測量僧伽的福田高低,那是不可能的事。你有聽過佛陀所說的四小不可輕嗎?王子、蛇、火、沙彌等,都是不可以輕視忽略。佛陀也曾說過菴羅果的譬喻,有的菴羅果內在生澀而外表已經成熟,有的菴羅果外表生澀而內在已經成熟,所以不能只看外表。不要隨便衡量別人的長短,有可以在一念之間證道開悟的人。你今天有很大的過失,如果還有疑惑,現在可以盡量發問,從今以後,不要再對僧伽福田生起分別的念頭。」
施主聽完沙彌們的話之後,身上毛髮悚然,五體投地,求哀懺悔,說:「我是凡夫愚人,有許多的罪過,請接受我的懺悔!我心中有些疑惑,希望可以為我開示。」
沙彌們告訴施主:「你儘量發問,我們會為你解說。」
施主問:「大德啊!請問佛寶與僧寶,那一個殊勝?」
沙彌反問:「你不知道有三寶嗎?」
施主回答:「我雖然知道有三寶,但是三寶之中,難道沒有一個最殊勝的嗎?」
沙彌回答說:「佛寶與僧寶二者之間,沒有增減差別。」於是說偈頌:
大姓婆羅門,厥名突羅闍,
毀譽佛不異,以食施如來,
如來既不受,三界無能消,
擲置於水中,煙炎同時起。
瞿曇彌奉衣,佛敕施眾僧,
以是因緣故,三寶等無異。
施主聽了偈頌之後,問:「如果佛寶、僧寶沒有差別,佛陀為何將食物放置在水中,而不布施給僧眾呢?」
沙彌回答:「佛陀不是顧惜食物,而是因為突羅闍婆羅門不信佛教,認為沙門與婆羅門沒有差別,佛陀為了顯示出家沙門的功德力,所以將食物放置在水中。為什麼呢?因為佛陀觀察三界之中,沒有人能消受這食物,所以放置水中,從水中升出火焰,讓突羅闍婆羅門知道沙門的出家功德殊勝;而瞿曇彌供養佛陀新織的金縷袈裟,佛陀命令將袈裟布施給僧伽,並教導大眾,供養僧伽就跟供養佛陀一樣。因此應當知道,僧寶具大功德,有大名聲,佛寶與僧寶等無差別。」
施主聽完之後,醒悟說:「從今以後,對於所有出家人,不論老少,都會以平等心恭敬供養,不會再有分別心。」
沙彌對施主說:「如果可以如此,你不久將會得到佛道。」並說偈頌:
多聞與持戒,禪定及智慧,
趣向三乘人,得果并與向。
譬如辛頭河,流注入大海,
是等諸賢聖,悉入僧大海。
譬如雪山中,具足諸妙藥,
亦如好良田,增長於種子,
賢善諸智人,悉從僧中出。
沙彌說完偈頌之後,又對施主說:「施主!你聽過佛經中所說的阿尼盧頭、難提、黔毗羅三位善男子嗎?經中有一位鬼神大將,名叫伽扶,對佛陀說:『世尊!這世界上,不論是天人、人類、魔王、梵王,如果能在心中思念這三位善男子,都能得利益安樂。』要知道,念僧中的三人都能得到利益,何況是僧伽大眾。」接著說偈頌:
三人不成僧,念則得利益,
如彼鬼將言,未得名念僧,
尚獲是大利,況復念僧者。
是故汝當知,功德諸善事,
皆從僧中出。譬如大龍雨,
唯海能堪受。眾僧亦如是,
能受大法雨,是故汝應當,
專心念眾僧。如是眾僧者,
是諸善之群,解脫之大眾。
僧猶勇健軍,能摧魔怨敵。
如是眾僧者,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
趣三乘解脫,大勝之伴黨。
沙彌說完偈頌讚歎僧寶功德,施主全家心中歡喜,都證得須陀洹果。
──節譯自《大莊嚴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