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于彭大隱裡的哀悅

文/黃議震 |2018.05.09
3196觀看次
字級
于彭書法成扇。圖/黃議震
于彭畫的小冊子。圖/黃議震
于彭與宜興工藝師合作壺。圖/黃議震
于彭與宜興工藝師合作壺。圖/黃議震

文/黃議震

于彭是一位令人惋惜的才子。

他是極少數在世時作品獲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華人藝術家,其筆墨成就,有著近人未到之處,令人佩服,甚至曾經有很長一段期間,台灣水墨界不少眼光獨到的藝術鑑賞家,對于彭充滿期待,期待于彭能創作更多佳作,期待于彭的藝術表現能有更多突破性的實踐,直至二○一四年于彭離世。

一九九四年五月,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展覽廳,曾舉辦「于彭筆下的哀悅」展,展出于彭自一九八四至一九九四年,十年間的創作,時任教於清大的徐小虎教授曾為此展撰文。

文中曾提到于彭的作品「並沒有與台灣經驗分離,相反的,他的作品常以過去和現在的日常家居生活為題材。在畫中,我們常見到池塘中的鴨子和蓮花、休憩的水牛、貓、狗、家禽、家畜和野生動物;樹栽亭台、盒子般的建築物、佛陀、道教神像和其他民間信仰的神祇……顯示他是一個誠實的藝術家,相異於許多同時期與前輩藝術家,僅僅編織一些久遠而與生活無關的虛幻夢境,于彭專注於描繪他四周真實的生活。」(註❶)

然而,拜訪于彭位於台北外雙溪住所「桂蔭廬」的友人都知道,這座木簷灰瓦的宅子,一切布置恍若古代文人之境,有茶座、有畫室,外帶一個蘇州式小園的住家,是于彭的造境,是一個反時空、浪漫的實踐,既真且非夢境。

「一九九八年于彭開始頻繁進入中國大陸,更寄居上海三年,體悟上海城市繁華生活外,更與好友鄭在東遍遊中國南北山水……此時于彭畫作又有了根本的改變。」(註❷)在上海期間,于彭完成了全長十三公尺的鉅作〈慾望山水──人物篇〉,畫中將三百個人物角色安頓於山水園林之中,藉以寄寓人生的種種歡愉與無奈。

回想多年前,曾與友人參加徐小虎教授家的一場熱鬧派對,一進門就被一屋子賓客、一屋子美食所震懾,客廳裡充滿人聲及各種味道,賓客中除了高談闊論的名流,還有備餐的能手。除了廚房鍋鏟聲不斷外,一樓客廳角落裡甚至有拌沙拉的、烤德國香腸的,通往二樓的樓梯間有烤魚的……幾個人圍著漢寶德先生、幾個人圍著文化大學李校長……幾個小圈圈同時聊天,聲音震耳。

再加上客廳裡不時有人抽菸、抽雪茄,一片煙霧瀰漫,勉強待了一陣子後,實在受不了,只好走往頂樓透氣。

不料在頂樓,竟看到喜歡熱鬧的于彭一個人獨自手搖摺扇抽著菸,瞭望著山景,兩人一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不知怎麼于彭聊起他的禪門內家拳及道家氣功,一時興致高昂,還示範起站樁……臨下樓前,向于彭借了摺扇欣賞一番,也藉此反芻于彭方才不似今人、如幻的某個片段。

日後向于彭訂了成扇一把,並將潤筆托觀荷藝術張先生代轉,取扇時在張先生處看到于彭與宜興工藝師合作之壺一把,壺上之作,構圖頗有自娛的天真逸氣,令人莞爾。

昔日曾與于彭於台北民生東路的守伯音樂咖啡廳放歌縱酒,腦中偶爾浮現于彭所喜《贈西洲詩卷》:「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書本自慙稱學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不損胸前一片天……」。

此詩作者唐寅,一生瀟灑,「昨日醉連今日醉」,得年五十四。

而于彭,醉舞狂歌,「不損胸前一片天」,流年擲梭,匆匆五十九春秋。

註解:

❶出自《于彭作品集》之〈Yu Peng's World of Innocence and Alienation〉徐小虎教授撰文、林子忻譯,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一九九四年五月出版。

❷出自《魂遊象外--于彭作品集》之〈遊燕及楚、中歲歸台、擇居外雙溪畔桂蔭廬〉一文,Galerie du Bateau-Lavoir(Pairs),二○○四年四月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