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正宏
日前,在賴的群組中,有人提議接龍每日善行,眾家說好。
頓時,各式題材,搶盡版面,萬分熱鬧。
「健檢限食,慶幸不少動植物逃過了一劫!」
「天冷。等廁所時,讓排後面的老太太先上廁所。」
「公車上,鄰坐女孩不慎弄溼手,給予衛生紙擦拭。」
「協助大女兒救了兩隻小狗,準備送給她宜蘭的同學,希望這兩隻小狗能化解他們父女間的隔閡。」
風趣與感動,料想與未料,不一而足,自是人間處處有善行。
可當讀到這樣的善行分享:
「感謝老婆準備的愛心便當,開動囉!」
心頭一驚,原來,不僅是單向的「布施」,就連「接受」對方的善行,也是一種善行!
不禁想起,坊間盛傳的小故事:
「多年前的某天下午,英國鄉野,有位貴族公子失足落水,剛好被在不遠處耕作的老農民發現,趕來救助,倖免於難。
公子的父親,老貴族為了報答老農民的善行,特以厚禮相贈。
老農民卻予以婉拒。
直到老貴族提出願意資助老農民的兒子,前往倫敦念書,老農民才勉強接受老貴族的善行。
老農民的兒子,勤奮好學,十分爭氣地從倫敦聖瑪麗醫學院畢業。日後,甚至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被英國皇家授勳封爵。
他就是弗萊明,青黴素的發明者。
而那位貴族公子,在二戰期間罹患肺炎,幸得青黴素的及時療治,安然痊癒。
他就是邱吉爾,英國的首相。」
這麼相信,善行好比種子,其潛在力量是無法想像的。
即使是再稀鬆平常的善行,經由緊密交流,環環相扣,它的生命力非但能相續不斷,還可提升發揚……
此時,我的腦海裡,油然浮現去年年終晚會的畫面。
拿起手機,滑亮螢幕,在賴中寫下:
那是壓軸的摸彩活動,擔任主管的朋友,很豪氣地將自己獲獎的紅包加碼,重抽下位幸運者。
當叫出我的名字時,我欣然接受他的善行。
隨後,再將它傳遞給慈善機構。
乘桴善行的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