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貿易大戰,將波及台灣產業,企業界提出強化服務業的因應策略。
據人力銀行調查顯示,較之製造業,服務業提供工作機會給中高齡者的意願明顯較高,因為服務業對體力的需求沒那麼高,且中高齡者所擁有的特質,如有耐心、熱忱、同理心、待人和氣等,都是服務業所需要的;年紀較長員工的忠誠度和穩定度比較高,流動率比較高的服務業非常需要。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近七成,因此能夠提供給中高齡者的工作機會也較多;而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也逐年增加,目前國內就業人口有將近百分之六十在服務業,較十年前成長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目前比率仍低於南韓及日本的百分之七十,更低於美國的百分之八十,將中高齡者的勞動力引進服務業,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服務業可以創造的就業機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儘管社會對高齡者的既定印象是,年長者記憶不佳、體力轉弱,但這樣的成見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健康意識的提升與醫療保健等技術進步,中高齡人口愈來愈重視保養與生活品質,加上終身學習益為普遍,中高齡人力在體力和專業續航力上,仍能維持很好的狀態。其實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中高齡者的職場經驗、價值益為提高;據台大心理系的研究,隨著年紀增加,情緒會愈趨於正向。這對繼續留在職場或是重新進入職場,特別是進入服務業,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服務業特別講究人際互動,中高齡者在這方面的表現往往更佳,如較高的EQ,耐性及同理心更強等;都使中高齡者在服務業能扮演更好的調和性角色,處理較為複雜而多變的人際課題。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在《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人的心態分為「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兩類。前者隨環境的變化努力學習,從而發現並發揮自己的潛能;後者則認為能力天生注定,因此人生只能聽天由命。對中高齡族群來說,讓自己從「定型心態」轉變為「成長心態」,可以讓年齡所培養出來的特質成為工作時的優勢。
為提高中高齡者投入服務業的機會,政府應採取以下措施:一,盤點台灣中高齡人力分布態樣,並建立中高齡人才大數據及智慧人力平台,鼓勵中高齡人士把自己的專長或履歷放在此一平台上,有需求的單位也可透過平台尋找適當人力。
二,開拓適合中高齡的工作機會,如照顧服務產業、電話服務與行銷、居家服務員、保母、家事管理員、大樓管理員、病患服務及宅配服務。
三,希望促進中高齡者就業,如果政府能從政策、法制及市場機制等各面向,推出具創意且實際可行的中高齡人力運用方式,以此為主軸,透過各種經貿組織,推動國際高齡人力資源的合作與交流。
工業4.0的智慧生產,為運用中高齡人力資源,舖陳出一個可行性更寬闊的空間,如政府能在服務業適當運用中高齡者的人力資源,可藉由中高齡者豐沛的職場經驗與特質,為產業注入更多能量、帶動服務業的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