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元夕

文/陳牧雨 |2018.03.06
2491觀看次
字級
春節一過,即是進入嶄新的一年。元月十五的夜晚,正是這個新的年度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當然要想辦法舉辦慶祝活動,不讓過年的熱鬧氣氛如此快速的消逝。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春節一過,即是進入嶄新的一年。元月十五的夜晚,正是這個新的年度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當然要想辦法舉辦慶祝活動,不讓過年的熱鬧氣氛如此快速的消逝。

於是,我們的祖先想出了元月十五點燈賞燈的習俗。將傳統慶祝新年的氣氛做了一個總結。

因此,這個慶典日便被稱為「小正月」,或「小年」,也被稱為「元宵」或「上元節」,甚至直接就稱之為「燈節」。

根據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中記載:「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可見在當時的習俗,元夕這個晚上,全城的男女都可出遊賞燈。這時春花尚爛漫盛開,加上夜晚燈火通明,如此良辰美景,也正是男男女女尋求浪漫邂逅的時機,也是有情男女藉機約會的夜晚。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中國情人節」。

既是浪漫良夜,試看歐陽修(一說朱淑真)寫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詞裡就直白的說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樣浪漫的句子。

這闋詞分上下兩部分,上部說去年元夕,下部則是今年,場景隔了一年,景物依舊,人事全非。歡笑裡找出傷感的元素,好像是古今詩人的一個通病。不管如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成了千古的名句。

而李清照的〈永遇樂〉,則不只是傷感,簡直是消沉極了: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據說這是李清照超過五十歲之後填的詞,丈夫明誠已逝世多年,第二次婚姻又不圓滿,「如今憔悴,風鬟霜鬢」,真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就好了!已無心出外賞燈。

再看的丘逢甲的詩作〈元夕無月〉:「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元夕無月,不是陰就是雨,這是多麼煞風景的事,何況又是流落他鄉。或許,故鄉的元夕應當有月吧?故鄉遙在海天外,也只能飛夢回去了!

至於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意境則有別於以上詩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整闋詞描述元夕的熱鬧氣氛,以及心有所屬的男女,看不到心儀對象的著急心情,在熱鬧的人群裡到處尋尋覓覓不著,正失望的時候「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沮喪的欣喜,心情的轉折,也只有詩人這麼細密的心思,才可能有如此生動的描述。而且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裡常常遇到的景況。

現今,元宵節在台灣已發展成全台的大型慶典活動。所謂的「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中炸龍、外擺暝」,也就是除了台北燈節、高雄燈會藝術節之外,新北市平溪放天燈;台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台東的炮炸寒單爺、澎湖縣的乞龜祈福儀式以及苗栗縣的「苗栗 龍」、外島馬祖列島的元宵擺暝等等,皆是我國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與文化資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