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以學測和指考為主,學測是做為申請推甄之用,目前占入學人數六成;指考則是以往聯招式的依分數志願分發,有二次聯考的壓力。
台灣教改二十年,對大學入學方式一改再改,仍擺脫不了以考試分發為主,無論是學測或指考,學生依舊要透過考試成績才能進到頂尖大學,同樣的,頂尖大學也以考試成績做為選才的依據,一科也不放棄。
日前大學考試與招生制度有新的決議,學測有一科考零級分,可以申請學校的規定,從後年一○八學年度起,學測將從必考改為選考,學生不必六科都考才能申請學校;但只有術科學系才能夠免學測申請學校。
此次招生制度改革,是真正挑戰台灣長期以來依考試成績選才的教育變革,對習慣用考試選才的頂大會有所疑慮。未來教育可能會將學測採計科目從五科縮減到三至四科,更令他們擔心會有成績不好的學生可進入頂大。台大就表示反對意見,認為此舉將會影響好學生進入台大機會,降低學生素質。
亞洲國家受到中國科舉選才方式的影響,中、日、台、韓在進入現代化後,仍然相信用考試選才;相對歐美國家卻不會用考試成績來判斷一個人的成就,更不會以考試做為進入大學的主要依據。只用考試來選才,基本上,是一個是否要變革傳統的問題,而非真正是人才選用之唯一標準。
現在是一個多元專業發展時代,資訊知識充斥於虛擬網路的社會,人們對知識或專業學習不必像以往只能依賴學校提供,只要願意花時間學習,都可以學得一技之長。尤其傳統高中以升學考試為主的課程設計,學生只學到會考試,已不符現代的需求;卻不知道考試以外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往往是他們未來生活和職涯發展的必要能力。大學聯招會能夠適時更改學測入學採計方式,不再用五科學測成績做為推甄申請的唯一依據,讓學生可以依其專長和興趣發展專業能力,並以此做為大學申請的主要條件,則學生在國、高中時期就能做好本身的生涯規畫,大學也可以依各科系的特色和培育人才的需求去選擇自己所要人才,不必再盲目的以考試成績來做配對。
歐美大學早就以各自招生方式來選擇自己所要人才,我們也未曾聽過此種大學入學方式會選不到好人才。台灣一直不敢廢除考試入學方式,一變再變仍然還是被升學考試所左右。如今大學聯招會總算試著擺脫考試取才的糾纏,大學申請入學考試由各大學自主採計學測科目,但還未能全面開放給各大學單獨招生。教育部應把學測轉為高中能力檢定,將基本能力和大學入學模式切割,基本能力由教育部來擬定我們高中生需要那些課程,大學入學則交由各個大學依其科系發展自行擬定選才標準,以獨招申請方式來達到所需人才,如此變革方能夠符合現代多元專業發展的大學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