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指出,台灣在今年的國際技能競賽中,共拿到十面獎牌,首輸給大陸的三十面。台灣在歷次國際技能大賽中,成績不錯,去年還是團體第二名,才一年過去,竟然就被大陸遙遙領先。
從「亞洲四小龍」時代,國內技職教育每年源源不絕的培養一批批素質穩定的技職生,成為早期加工出口區的堅強基礎人力,也是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
我們的技職生出國參賽時,成績也迭有可觀之處。從一九九九年至今,台灣參加了十次國際技能競賽,得過二、三、四名,證實國內技職教育的紮實。當今年的競賽結果出爐,我國竟然大輸中國二十面獎牌之多,震驚各界。
林聰明校長並直言,我國技職生近年出現了五大警訊,包括中英文語言能力不足、創意發想不足、實作能力退步、資訊應用能力不足、以及證照與產業需求無法結合。
自二十年前推動教改以來,技職學校就紛紛改名科技大學,更糟糕的是,不只改名,連教學內容與方式也大量向「學術發展」傾斜,實作減少。長此以往,學生的技術能力當然退步。
另一個不可否認的因素是,對岸的發展迅速,對台灣各行各業都造成巨大磁吸效應,製造大量跨海而去,也是減少技職生實作訓練的重要因素。
從大陸方面看。中國才參加四次國際技能競賽,二○一一年第一次只得到一面銀牌,但今年第四次參賽,成績是十五面金牌、七面銀牌、八面銅牌,一舉拿下第一名!如此驚人的成績,其來有自。
中央集權制度有利有弊,當中國政府一旦決心發展某一領域時,不論是3C雲端、智慧型手機、軍事武器、培養體育選手等等,必然就全力以赴,以大量資源輔以強力行政支援,像高鐵列車般全速前進,不達目的不止。對技職領域大陸也有相同的體認,服務業、金融業、觀光產業再精進蓬勃,製造業是工業之母,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基礎,其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
從二千年開始,大陸在開發工業區時,就同時規畫相關技術學術進入或在鄰近周邊建校,讓學生就近實習,也讓產業沒有缺工之虞。而其手筆之大,可謂世界之最。過去十年,大陸官方投入七百億人民幣(約三千億台幣),重點建設了一千所國家中等技職示範學校,二百所高等職業示範學校和骨幹學校等。僅河北省唐山一處工業區,就留了三千畝土地供唐山工業職業技院使用,培養石油、航空、化工等人才!這種氣魄與做法,對照台灣缺工、缺水、缺地、缺電、缺人才的「五缺」,更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