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獨立書店 薄霧書店 只看不賣的雜誌博物館

郭士榛 |2017.11.05
4453觀看次
字級
「薄霧書店」不只是書店,也是一家特殊的小型雜誌博物館,創辦人蔡南昇有感於一般書店只能看到最新出版的書,缺少經典又精采的舊雜誌,於是將他年輕時購買的上千本收藏放在書店內,從日本到歐美、中國的設計、生活風格雜誌期刊一應俱全。 圖/薄霧書店提供
「薄霧書店」不只是書店,也是一家特殊的小型雜誌博物館,創辦人蔡南昇有感於一般書店只能看到最新出版的書,缺少經典又精采的舊雜誌,於是將他年輕時購買的上千本收藏放在書店內,從日本到歐美、中國的設計、生活風格雜誌期刊一應俱全。圖/薄霧書店提供
日本老雜誌是蔡南昇最愛的收藏。圖/薄霧書店提供

文/記者郭士榛

「薄霧書店」不只是書店,也是一家特殊的小型雜誌博物館,創辦人蔡南昇有感於一般書店只能看到最新出版的書,缺少經典又精采的舊雜誌,於是將他年輕時購買的上千本收藏放在書店內,從日本到歐美、中國的設計、生活風格雜誌期刊一應俱全。

因為租用了一間較寬敞的工作室,因為自己收藏了千本充滿知性的日本、歐美各國舊式情懷雜誌,知名裝幀、美術設計師蔡南昇,想釋出這些多年收藏本,讓趣味相投的同好一起共享,因而決定打開工作室大門,開一家風格和屬性都不同於一般書店的獨立書店,於是,台大公館街上多出一家「薄霧書店」。

沒有顯眼的招牌,薄霧書店隱身在台大正門對面樓宅三樓,創辦人蔡南昇表示,自己十多年一直住在公館,但因工作室太小,四處尋覓後,很滿意這前身是二手書店的店面,租下這占地三十五坪的空間,布置成開放可交流的書庫。開店後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同好,或是在網路上看到而好奇前來者,他們一來就坐很久,有些本身也是雜誌達人,來此會一頭鑽進在書架中努力挖寶,有些客人則是帶著筆電來工作,書架上的雜誌都是他們的資料庫。

「另有一種人最奇特,他進來後點杯飲料,可坐上大半天卻不停滑手機。」問蔡南昇遇這種客人怎麼辦?蔡南昇笑答,有時會主動問他喜歡哪類雜誌,進一步介紹,增進彼此熱絡感,「畢竟四十、五十年代老舊雜誌,不是一般人熟悉的書類,店內通常會有導覽活動,將店內藏書分門別類詳細介紹,有興趣者如同入寶山般,流連不返。」蔡南昇表示,開店以來,他最高興是發現更多同好,店主與客人交流,是他認為最好的回饋。

店名取「博物」諧音

店名「薄霧」,是「博物」的諧音,蔡南昇指出,「博物」沒有感性,無法生出想像空間,自己想取個有文學感,又不希望給人太清晰的名字,於是「薄薄的霧氣」感覺很有詩意,給人好奇、神祕感,一切都在想像中。

登上三樓,走進薄霧書店,迎面而來的書架上,擺滿著各樣雜誌,「我喜歡圖像與生活風格類書,店內選書內容囊括設計、生物與植物、古道具、宇宙、雜貨選物、手工藝等相關主題,深具文化性。」為了方便擺放這些舊雜誌,連書架的高度、深度和廣度都經過特殊設計,可見他熱愛雜誌的心。大門進口左手邊的架上都是國內的二手書,是蔡南昇多年購買的藏書,也以設計、工藝及文學為主,「其中也有朋友提供的,但都經過慎選,這架上書是可以販售的。」他說。

薄霧書店不只是書店,也是一家特殊的小型雜誌博物館,「這邊消費不同,收集的書更不同。」蔡南昇說:「近年來付費圖書館已漸漸有人經營,而市面上書店消費可買到書,都只能看到最新出版的書,經典又精采的舊雜誌卻看不到。」但薄霧書店就可提供,因為他年輕時喜歡購買雜誌和書籍,現將上千本收藏放在此空間,焦點是以設計、生活風格為主題從日本到歐美、中國的各式雜誌期刊一應俱全。

在這裡的雜誌,大多與生活風格、設計及文化有關,蔡南昇說:「我看到久遠的雜誌,設計都非常美,即使在二、三十年後的現在來看,也是很美的。過去蘊藏許多好的設計和物品,被時代淹沒太可惜了,所以希望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到。」

避開繁瑣經營管理

「薄霧書店」不做販賣,而在於提供閱覽,蔡南昇指出,現在獨立書店都以販售書為經營模式,會有經銷貨的經營管理,「而我偏偏是想避開繁瑣的經營管理,才以個人工作與開店合一,等同於擁有一間大書房和工作資料庫。方便自己也提供有興趣的同好使用。」

陽光恣意灑落桌面,長桌椅、Wi-Fi、插座、掃描列印用事務機俱全,二百元低消入內,提供飲品,客人若不喜歡和人共桌,較重隱私的,可以選坐較裡面的桌椅,而喜歡大桌椅工作的客人,可靠窗再選杯烏龍青茶或黑咖啡,開始個人的靜謐閱讀時光。

薄霧書店裡,常舉辦許多藝文活動,從電影欣賞到雜誌座談,蔡南昇說,凡與生活設計和工藝相關,都是我的喜好,店內還有一台古色古香的油印機,可以提供體驗,他打算開設課程,也將開設不同生活課程、講座和工作坊。

蔡南昇表示,希望邀請非名人,向民眾分享他們對於雜誌的理解。每次的參與,因和朋友交流,也都為自己帶來更多收穫。

從蒐藏到書店

老雜是我的創作養分

曾獲第三十六屆金鼎獎最佳雜誌美術設計獎的蔡南昇,生長於高雄,是家中五個孩子的老么,從小就愛畫漫畫,當年上台北謀職,第一份工作是做了四年漫畫家助手,他也曾投入插畫工作,了解漫畫市場不易生存,走設計較有發展,因而轉投入設計工作。

因為工作關係,他開始蒐集潮流街頭雜誌《BANG》,也開始喜歡閱讀老雜誌,甚至距今三、四十年前出刊,介紹工藝、美術的日本季刊《銀花》老雜誌,都能找到。「看著版面細膩的編排,用心策畫的內容,心情就能被療癒。」這些反映某個時代的報導與風格,經過三、四十年後被保留下來,就成了他的創作養分。

從事平面設計之後,蔡南昇更需要翻閱不同類型的雜誌,藉此尋找靈感。他很喜歡的生活風格與民藝雜誌,像是日本的《太陽》、《銀花》和《BRUTUS》等,大量收藏了近五十年內絕版的不特定期數,觀察舊時日常生活文化。他特別展示雜誌《流行通信》中的一頁以拼貼照片及手繪來說明雜誌如何顛覆了他原有的設計思維。

蔡南昇笑說,其實他不是很懂日文,但可以從漢字寫就的標題了解其意涵及欲表達的事物,他認為,雜誌有時候也能不受文字所限,便能欣賞。如《BRUTUS》有一刊介紹二手書店,列出各書店收藏設計獨特精美的書本,若只侷限於文字,很有可能便錯過這些設計的美感。

在橫跨不同年代的書刊中,蔡南昇最喜歡的是一九八○年代的作品,許多已停刊的收藏是他花了許多心血四處蒐集,或者請朋友從日本帶回,包含許多二、三十年前的雜誌,在他店內整套都有,可以提供愛好者以年分做對照,也是另一種樂趣。

書店二三事

從老雜誌看編輯學

薄霧書店最大特色是擁有一般書店見不到的雜誌種類,且每個種類都很齊全。身為平面設計師的蔡南昇指出,由於日本與歐美有不同取材、排版風格,經常能帶給他設計的靈感及衝擊。

例如《StudioVoice》,就是一本所謂「視覺派系」的日本國民雜誌,不僅圖文並茂,還兼具深度廣度。蔡南昇說,日本雜誌每期都有不同主題,是大眾感興趣的話題,報導內文會寫得很細,做得完整,照片拍得漂亮,封面走華麗風格。

但歐美舊獨立雜誌不一樣,封面走簡潔風格,在意雜誌的獨立精神,報導主題方向和日本不相同,像是探討植物類主題,日本人會介紹店家、職人、美麗植物,讓讀者覺實用又賞心悅目。但歐美雜誌會介紹某人的家中庭園,以及屋主的生活哲學,也會採訪以植物為主題的創作者,如何把植物運用在衣服或畫作上。歐美雜誌排版相對簡單,有時可能幾頁大圖,其他都是文字,閱讀時要靜心、專心。

日本雜誌會考量大眾市場,也因印量大,選題時會特別謹慎。歐美雜印量少,只賣喜歡這類雜誌的族群,主題不會太主流,關心心靈層面問題,因為不太在意市場考量,大部分都做自己喜歡的主題。

台灣雜誌是走大眾市場,喜歡偏生活風格,由於本身市場小,題目靈活度不如日本,做來做去都是大致相同的主題,短期可能賣得好,但是,無法保持永久歷史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