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於日前公布一○七學年度大學各科系核定招生名額,日間學士班核定十萬八千八百八十四名,比去年減少一千一百六十九名,碩士班核定四萬零三名,比去年減少四百一十六名,博士班四千二百四十二名,則減少二百五十一名。大學招生人數只少了一千多名,一些私校依舊上演招生不足的窘境,但其中更值得探討的是一年招生四萬多的碩士生,是否符合人力就業市場的需求,尤其是一年四千多位的博士班招生,其未來該何去何從更令人憂心。
大學科系逐漸減招、停招,對於大學教師需求已大大減少,大學教職已聘用專任教師,同時在高教評鑑以研究取向下,台灣高教人口的流動有很詭異的走向,即使國立大學教職有開缺時,往往會以私立大學具有研究能量的教師為優先,而私立大學的招聘卻又以國立大學退休教授轉任為主,在此一來一往之下,剛取得博士學位進不了大學任教之門。
台灣一年有三千多位的國內博士畢業生,不到百分之一可以到大學專任教職,企業界不願意花高薪聘請博士生,這些博士生只能到企業界屈就碩士薪資的工作、接一些短期專案學術研究,或是跑龍套式的到各大專院校兼任賺取微薄的鐘點費。
近日媒體報導大陸福建省計畫在三年內招聘台灣千名高教教師前往任教,此一消息曝光後已讓台灣博士生蠢蠢欲動,急著打聽後續消息想進一步了解如何爭取此一教職。教育部官員對此現象只以「是對台灣教育成果的肯定」來回應。
人親土親,若非是在自己的土地難以混口飯吃,何需渡海到彼岸去尋求發展;更何況只是教書一職求個溫飽而已。但高教人才的培育和發展,其何以至此,政府要加以反思,而不能依靠大陸來解決台灣高教人才就業問題。
中共十九大已閉幕,對台政策將會有一番新構想,其早期對台灣的經濟策略讓台商紛紛出走,想再回頭已來不及;如今再次以高教政策和年輕人就業市場來吸引台灣青壯人才;如果我們還是被動因應,不能轉為主動,台灣的未來實令人憂心。
目前大陸一些知名大學皆有設置獎助學金吸引台灣學生就讀,也在一些主要城市針對台灣年輕人提供文創工作坊和基地,讓台灣文創人才紛紛出走尋找可落腳之處。如今再以高教教師的職缺來吸引台灣博土生,這樣一波波對台灣各層級人才吸納,讓台灣人才一一出走,政府應警覺問題的嚴重性,提出因應之道。
台商出走、農漁業出走、人才也出走,那台灣還留下什麼?台灣的希望在那裡?人才是國家之本,是國力的展現。但台灣高教追逐於世界排名,卻吸納不了人才,所教所學又無所用;研究生畢業竟然重返高職去學一技之長,這樣的現象是台灣人才培育失焦所致。
因應台灣人才出走潮,教育當局必須和企業界共商大計,去調整高教的課程,讓大學生可以所學所用;同時在博士生的培育也要從就業市場去詳加規畫,留住人才為台灣未來創造新局,而不是浪費台灣教育資源培養人才為他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