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經新聞》專文指出,蔡總統上任以來,陸續推動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等多項政策,在電力政策方面,則明顯往「去核」的方向走。這些措施或政策,並沒有達成預訂的目標,反讓台灣內部的對立益為激烈,造成社會不安;尤其是反對軍公教年金改革的抗爭行動,持續不歇,連台北世大運都受到了波及。
《經濟學人》雜誌日前更以〈大停電揭開了台灣缺電的大問題〉為題,報導八月十五日全台無預警大停電,對投資造成的傷害。報導指出,蔡英文於二○一六年就任總統時,承諾將會逐步汰除核電,並於二○二五年完成零核電的政策目標。
在核四已封存下,其他三座核電廠的發電量約占百分之十四。如果要全部取代這百分之十四的發電量,必須建造新的電廠,不但造價昂貴,且未來的電價也必較目前的電價貴很多;《經濟學人》提醒,這對振興台灣經濟是相當不利的。
《經濟學人》還提到人才外流問題。事實上,有關近年來台灣人才不斷流失的危機,早已有多個國際媒體陸續提出警訊。其中,用詞最「駭人」的可以說是《時代雜誌》。《時代》在今年八月下旬的一期雜誌中提到「台灣正遭到巨量腦力外流之苦」,將人才外流直接以「腦力外流」來形容,主要是因為移出台灣的人有許多都是高階人才;這些人才本來應可主導台灣的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但是卻因為低薪、就業機會欠佳等原因,選擇出走。
台北美僑商會的雜誌《議題》,近期也報導了台灣人才流失的問題。針對這個現象,《議題》甚至以震撼(dizzying)來形容人才外流的規模與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之大。
報導指出,經濟學家發現,台灣一向只懂得投資硬體,卻不投資人力,而這個問題不只出現在政府的政策上,甚至連企業文化也是如此;人才不受重視,自然會造成有能力的人總是想外移到其他更有發展機會的地方去。其實英國牛津經濟學院根據調查、研究,早在五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二○二一年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的地方就是台灣」這個預測。
企業投資最重視的電力、基礎建設、人力資本等,台灣的條件都相當不理想,這樣的投資環境如何能夠吸引內、外資投入呢?根據經濟部投審會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台灣的投資情況確實不理想。
據投審會統計顯示:今年一月到七月,「僑外投資」金額減少百分之二十七點三九;「陸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百分之四點七二;「對大陸投資」金額減少百分之十二點二一;「對外投資」金額減少百分之三十一點五五。四大投資指標都呈現衰退,實在是相當嚴峻問題。
台灣最重要的兩大龍頭企業,鴻海已表明寧願到美國投資,台積電則明白表示,未來3奈米設備廠是否會落腳台灣,關鍵就在能否有充足且穩定的電力。現在台積電位於南科的5奈米廠,電力需求的裝置容量高達二百二十二萬瓩,用電量稍高於東台灣五十六萬人口所需;這樣的用電需求都不能得到全然的滿足,何況是更先進的3奈米廠。
這些問題國內早已陸續提出過,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今透過國際知名媒體的報導,只怕更多國際企業都看到了在台灣投資可能會遇到的窘況;這對台灣的投資當然會有更為不利的影響。請政府不可繼續忽視下去,趕快拿出辦法來解決投資條件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