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甘肅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斑斕色彩,猶如一幅幅氣勢磅薄的美麗畫卷。圖/新華社
你喜歡有道理的人,還是喜歡不講理的人?不用說,必定是有理之人較受歡迎。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世間的人我關係、人我次序,它都有一個道理;乃至天有天理、地有地理、物有物理,人有心理,哪一樣不講理呢?但是,現代有一些人,理太多了,不相干的事情,他也能說出一大堆的理來,那就「理不對題」了。有時候,理太多也不必要。以下,說明理的輕重、分別:
第一、不願說理是固執:有些人,明知道事情真相,可是他卻抱著「算了、我不講了」的消極心態,就是不要把它說明,這就是固執。擇善而固執是沒有錯,但是你抱殘守缺,不肯接受真理,不肯講出道理而作繭自縛,這也是不對的,甚至自找苦吃,自己要去承受不願說的苦果。
第二、不會說理是傻瓜:有的人,他有理,你叫他說,可是他不會說,也說不清楚,來龍去脈不能說明白,讓人聽了也不知道說什麼。這還可以從一次一次練習中,改變自己的表達能力,逐漸進步的。
第三、不敢說理是奴隸:第三種是,他知道是非,知道真相,但他就是不敢說,用「我認了」、「算我吃虧」、「算我上當」,草草了事。不敢說理,是一種奴才的性格。這是不明白因緣始末,內心怯弱,缺乏勇氣、信心和力量不夠所致。這必須在不斷充實自我中,增長智慧,建立自信;在精進努力中,增長福德,建立尊嚴,就能漸漸遠離不敢說的煩惱。
第四、不肯說理是無知:第四種是,他有理,但他就是不肯說,他認為「好啦,給你們冤枉,給你們怪,給你們去亂說,我就是不辯。」這個叫無知。無知的過失,是不知道錯在那裡?嚴重者甚至誤人誤事,你有理為什麼不說呢?
理它必須是付予公理、公義、公有,理是公平的、理是平等的、理是大眾的。有的時候,這一邊有理,那一邊也有理,這就要用智慧來相互的擺平。有的時候,你在這邊看是這樣,在那邊看是那樣,有很多的矛盾,雖然如此,彼此也會有個關係,有一個原則。因此,不講理的人,是不可理喻,太過講理的人,過於精明,也不能代表一定是對的。這四點說理的分別,我們不能不去注意,而且要分別清楚的認識,當說則說,當不說則不說,最為重要。
第一、不願說理是固執。
第二、不會說理是傻瓜。
第三、不敢說理是奴隸。
第四、不肯說理是無知。
──摘自《星雲法語》第九冊 p.369
不可言宣以心印心
不可思議妙不可言
不可限量無有止盡
不可理喻無法對話
不生不死超越對待
不生不滅不落兩邊
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不死不活行屍走肉
成語典故
不可言宣
形容道理甚深微妙,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唐.菩提留志譯《大寶積經.多聞品》:「其中義趣,汝所不知。此義玄遠,不可言宣,唯有智者可以內知。」
不可限量
數量極大,無有止境。形容極有前途。
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船師請佛度水緣》:「爾時世尊即便度水,為諸商人,種種說法,各懷歡喜,發菩提心。即授商主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廣度眾生,不可限量。」
不生不死
意指超越生死的境界,不再輪迴受生死。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華嚴經.十忍品》:「譬如虛空,不生不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死。」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不生不死者。」
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本性寂靜,本來不生,實更無滅。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立文字
禪宗主張道由心悟,悟道內容須由以心傳心,無法以文字言語傳述,即「休於言下覓,莫向句中求。」
《祖庭事苑》卷五:「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謂屏去文字,以默坐為禪,斯實吾門之啞羊爾。」
以上【成語典故】部份轉引自「佛典妙供」網站http://www.sutrapearls.org/
謹在此感謝觀世心居士惠予提供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