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像在黑暗無際裡面,突然電光一閃,照破無明迷霧,頓見光明燦爛的世界,這就是「茫然的通達」。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有時候別人碰我們一下,「哎喲!好痛!」肚子餓了,「啊!好餓哦!」知道痛、知道餓,雖然不是悟,但也是一種明白。日常生活裡,我們感覺到快樂、悲傷,能辨別好事、壞事,了解善的、惡的,這種分辨、知道,雖不是覺悟,總也是體會。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的例子: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蘭克林放風箏時發現了電……這些發現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是先由「我知道」、「我懂了」,發展出一套貢獻世人的學問理論。
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熠熠天星而成正覺,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一種修行的體悟,在證悟真理之後,為大地眾生的不能覺悟而惋惜而低嘆!
覺悟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覺悟之後的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證悟後的大德禪師們的行徑如何?以下分四點來說明:
一、悟是什麼?
「悟」,是語言表達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顆糖,感覺很甜、很好吃,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使說破了嘴皮,沒有吃的人還是不能體會。「悟」就像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證自覺境界,所以禪宗說「悟」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
雖然「悟」不容易藉語言文字傳達,但「悟」是絕對可以體驗的一種境界。由悟中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奧祕」,生命是無限偉大,無限喜悅的。由悟中可以領略出「時間的永恆」,一剎那、一轉瞬,都可以通往永恆的瀚海。悟,可以使我們體會「空間的無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悟,更可以使我們體認「人我一如」,原來你和我不是兩個人,你和我是一體一如的。「悟」是有聲音的,是「崩」的一聲,震破混沌矇昧。「悟」也有速度,用「電光石火」來形容還不及萬分之一。「悟」的形象,是粉碎虛空,消滅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實光明。
悟的內容是「有無一體」,不是先「有」後「無」,或先「無」後「有」,而是有無同時俱在,悟是沒有先後的。悟的境界使我們可以隨順這個世間,覺得跟世間水乳交融;也可以使我們與世間違背,覺得方枘圓鑿,格格不入。悟是一種「通達的茫然」,也是一種「茫然的通達」。悟的那一刻,豁然通達了,回頭看看以往執著虛妄的世界,覺得茫然,這是「通達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無際裡面,突然電光一閃,照破無明迷霧,頓見光明燦爛的世界,這就是「茫然的通達」。
悟是什麼?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頭,有時忽然靈光一現,「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好像瞬息間回到久別的故鄉,見到了睽違的爹娘,「忽然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
悟了之後,可以讓你大笑三天,一切的大地河山,看來都是親人,千峰萬仞也視同故友。悟了之後,也可以讓你大哭三天,如同久別倦歸的遊子,回到慈母懷抱,感激涕零再無一言。
悟是什麼?悟是認識之後再進一步的識破、勘透,好比百尺竿頭往虛空處再上一步,這一步跨出便能捨掉百尺竿頭的依靠,遍歷虛空,來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後更深刻、更透徹的洞悉,對生命再深思、再參透的體悟。
悟是什麼?悟是親證的體會,悟是明確的觀念,悟是透視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覺醒,悟是明白的領會。悟是「生死一體」,悟後覺得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悟是「動靜一如」;浮動的世界裡有一個涅槃寂靜,在寂靜的世界裡,又有無數生命在欣欣向榮的活躍著。悟更是「有無一般」,有固然很好,無也非常豐富,從「無」之中,還可以生出千千萬萬個「有」。悟的時候,「來去一致」,來也未嘗來,去也未嘗去,親朋相聚,好友離散,在悟的境界裡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們從矛盾中得到統一,從複雜中發現單純,從障礙中找到通達,從枷鎖中獲得解脫。
二、如何開悟?
古來能證悟的高僧大德很多,開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樣,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遞興衰的現象而開悟的。譬如,靈雲志勤禪師看到桃花落地而開悟,並且做了一首詩偈來表達他的心境:「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後,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而開悟,說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古德禪師多以日常生活為機緣而開悟,如宋朝洪壽禪師聽到柴薪落地的聲音,豁然大悟:「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香嚴智閑禪師在鋤田時偶然拾起一塊瓦片,往後一丟,瓦片擊到竹子,「空!」地一聲,他便悟了,脫口說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南宋時的張九成,夜半聽到青蛙鳴叫的聲音,恍然大悟,寫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與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這就是聞天籟而啟開了智慧。
有的禪師看到花綻花落開悟了,聽到泉流蛙鳴開悟了,有的禪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有的禪師摔了一跤而開悟。
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禪師騎驢過橋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見到自性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也有禪師見到衣服上的一根布毛而開悟。唐朝鳥窠禪師,有個弟子跟隨他學習十六年之久。
有一天,這個弟子向鳥窠禪師告假回家,禪師問他:「你在我這裡不是很好嗎?你要到哪裡去呢?」
「我要去參學。」
「為什麼要去參學?」
「我要去研究佛法。」學生說。
「我這裡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
「可是,師父,我跟隨你十六年了,你從來沒有講過佛法。」
鳥窠禪師聽他這麼說,不疾不徐地從破爛的衣服上抽出一根布毛,對他說:
「你看,這不是佛法嗎?」
弟子一看,當下就豁然開悟了。他因為這一根布毛而領悟到佛法大意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所以後人就稱他「布毛侍者」。
收音機要調準頻率,照相要對好焦距,才能聲音清晰,影像鮮明。悟也要機緣和合,針鋒相對,才能參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如何才能開悟呢?以下略舉幾點說明:
(一)身心俱放
有時候我們不僅對自己內心的欲望放不下,甚至連外在的身體也很執著,為了這身心的桎梏,我們受了種種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統統放下,自然能得到解脫。
在印度,有位五通梵志的婆羅門外道,由於他只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種神通,少了一個漏盡通,煩惱未盡,不能解脫。有人勸他說:「你應該去向佛陀請教問道,他可以幫助你證得漏盡通。」
五通梵志接受勸告,捧著兩盆鮮花要供養佛陀並向他請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邐走來,對他說道:「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佛陀如此說,趕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還是說:「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上的花放在地上。沒想到佛陀還是說:「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心想:「我全都放下了,再沒有東西可以放下了啊!」
佛陀還是說:「梵志,放下啊!」
這時候,梵志豁然大悟,原來佛陀是要他把身心放下。
人們老是在身心欲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祿上貪求執著,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這些五欲塵勞,就一日不能灑脫自在,與道相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