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是大陸少數僅存的皇家寺院,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西夏建築之一。
因寺裡供奉著一尊巨大的木胎泥塑釋迦牟尼佛涅槃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圖/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提供
大佛寺所供奉的釋迦牟尼佛涅槃像。
三寶讚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僧寶清淨不思議,
身披如來福田衣,
堪為人天功德主,
堅持戒行學無為。
耕種田地
文/星雲大師
世間的田地有兩種,一種是種植五穀雜糧的土地;一種是佛教所說的恩田、敬田和悲田,用來廣植福德。有形的田地,是農人據以為生的根本,靠辛勤、力氣和汗水來耕種、收穫。無形田地,則是人人均可以用孝順、恭敬、慈悲、布施喜捨來耕種,獲得的福德不可思議。在此提出耕種福田的四種方法:
第一、父母田中常思反哺:父母的恩德像天地般廣大,佛經說:「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要孝順父母才能像個兒女。你看,烏鴉尚且反哺,羔羊尚且跪乳,對於生養我們的父母,更應當盡反哺之心。就是學道修行,也要報答父母的恩情,尤其佛陀也是為我們立了「為父擔棺」的榜樣。因此,在父母田中,為人子女者,要常思反哺。
第二、師長田中常行恭敬:我們從蒙昧無知到識字明理,無不得之老師的盡心教導,因此,老師也是我們的福田。在老師的田裡要播種什麼?古德說「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不僅求佛法當抱持敬心,對於老師,也要恭敬十分,感念老師的辛苦教導,你對老師有恭敬心,學到的東西必定很多,在恭敬中也才能累積福德。
第三、病患田中常作救護:在病患身心受苦之際,我們看護他,使他肉體的病痛減輕;慰問、鼓勵他,讓他心寬意解,遠離怖畏,得到心靈的平安,這種無畏施,實是無上功德。《梵網經》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所以要盡心看護有病的人,病者是我們的大福田。
第四、三寶田中常植布施:佛法僧三寶為人間作明燈,引導眾生脫離憂悲愁苦的生死輪迴,對眾生有莫大的恩德,是最大的福田。俗語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供養三寶,功不唐捐。因為三寶具有無上功德,能成就眾生,使生一切功德;《無量義經》說:「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三藏法數》也云,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非但成就無量功德,亦能獲其福報,故稱功德福田。因此,三寶田中應常植布施。
勤於耕種農田,收穫的是有限的財物;勤於耕種無形的福田,獲得的是不可限量的福德,希望大家都能勤於耕種。
第一、父母田中常思反哺。
第二、師長田中常行恭敬。
第三、病患田中常作救護。
第四、三寶田中常植布施。
──摘自《星雲法語》第九冊 p.386
【佛教常識】
可以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
信,就是信仰的意思。《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苦海裡,唯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地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信仰的重要,如同樹木的根本一樣,依靠信仰為根,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可奠定人生的根基,更能到達解脫的境界。所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解,就是慧解。《大毗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痴。」信心具足之後,接著必須對佛陀所教導的一切義理,生起勝解。唯有明白佛陀所開示的教理,才能使信心更加堅固,才能由信仰產生力量。
行,就是修行。佛經云:「雖有多聞,不制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瓔珞。」有了深刻的信解之後,更要力行實踐;一個信解多聞而不能實踐佛法的人,如同死人穿上華麗的衣服,是毫無用處的。因此,學佛要「解行並重」。
證,就是印證涅槃解脫,這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證悟的最高境界。在佛法中,修證是個人的工夫,他人無法替代分毫。有一分修證,就有一分體驗,如果只在理論上「說食數寶」,或是「人云亦云」,終難證悟,唯有透過實踐力行,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譬如牽引一匹飢渴的馬到水源處喝水,如果馬不開口,只有飢渴而死;同樣的,佛陀的一切言教,是引導眾生通往真理的羅盤,除了如是信解,更要如是行證,如此才能受用到甘露法水。什麼是不生不滅、遠離顛倒夢想的境界?唯有親自參證,實際修行,才能體悟。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第一冊,〈修學佛法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