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淑儀
二○○四年上映的《愛在日落巴黎時》,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的續集,所有最浪漫的愛情敘事都說盡了,九年後,當男女主角都不再青春正盛,故事與愛情還會好看嗎?
第一集的愛情對白風格仍然沿襲,一開始也仍舊讓城市風景收入鏡頭。不過導演不讓人有機會恍神,以為還在第一集的維也納。九年後,隨著時光與人物的成熟,所有故事來到巴黎。
第一集著眼在邂逅、互相吸引的過程,以及對愛情的試探,續集卻是直接的誘惑與仍舊的愛情試探。時間是關鍵因素,久別重逢的兩人,彼此的色相與氣質判定了要不要繼續對話的可能性:成為小說家的男主角因為在巴黎舉辦新書發表會,所以一襲文青西裝,看來瀟灑莊重;女主角牛仔褲布鞋,看似隨興的穿著,卻搭上黑色寬肩帶無袖上衣,背後對開若隱若現,顯示她甜美又自我的風格。誘惑如此明顯,很難叫人不印象深刻。
在時間的阻隔下,誘惑的第一印象不過是彼此可能「本質不變」的假設,延續第一集的推演方式,語言的反覆試探才是證明的過程。但比起第一集,電影鏡頭更聚焦在兩人的對話裡,場景的轉換仍是讓對白變化與深入的轉捩點,風景與路人的呈現卻更簡潔。對白與情感的起落是這部片力求表現的地方,短短八十分鐘,卻成就了一場愛的辯證。
從男主角寫的、影射兩人一夜情的愛情小說談起,架構起兩人的話題;確認九年前再度相約的失與落,以至於心知肚明對方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他們走在往咖啡館的路上,聊自己、聊社會議題……那些,其實不那麼重要,他們若有似無的身體碰觸,才是最真實的愛情誘惑語言。
他們說故事給對方聽,避開那些連觀眾都皆大歡喜的話題,他們談論文化、欲望,試探自己與對方的人生觀、感情經歷……一開始聽起來都跟女主角的上衣一樣甜美,兩人之間誘惑與表演的成分大過相互坦白,直到場景開始轉換,在塞納河裡兩人生命的宏大敘述消失,女主角講起感情的小細節,男主角坦白自己的眷戀;女主角認為世界不會如想像中美好,男主角說起如果當時在一起,人生就會改觀……
時間把他們抓得很緊,比第一集還要匆促的趕飛機空檔,兩人不留白的不斷對話,在往女主角住家的路上,女主角甚至神經質地終於抱怨起,如今感情的一事無成,就是因為當年用盡了所有感情浪漫,女主角的情緒突然大起大落,卻又在得知男主角也是同樣心境時釋懷。他們的對白總是深情款款朝向對方,又極盡嘲諷峰迴路轉回來,如此才有可能一路說話與辯證,最後走過曲折沉默的樓梯,溫柔地在女主角居處相對。
一手自彈華爾滋道盡思念與情感,感性飆到最高點,觀眾才終於知道,原來他們這一路的談話就像是一場華爾滋,優雅美麗大方,女方在話題裡永遠是誘惑的那一個:問對方有沒有過別的女人問自己在時間裡的樣態、男人的婚姻老婆小孩,甚至如果這是我們最後一天的話,我們要做甚麼?男方卻總是付諸行動的那一方,散步坐船到女主角家裡甚至邀請她唱一曲。
兩人的對白和互動總結在華爾滋的舞步裡,女方負責前進後退那些挑釁的字眼,男方負責扭開舞步,翩翩成就一首舞蹈。偶爾中間脫序插入激情探戈,貌似攻擊其實是追擊與坦承,拉近了雙方距離,才又緩緩以劇末充滿氣息音的藍調表演結束。音樂和舞蹈是談戀愛誘惑的方式,我們在這個充滿文藝氣息的片子哩,竟然看到最原始優雅的求偶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