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失望與重生的故事《沒有煙硝的山村》

文/楊豫馨  |2025.08.23
78觀看次
字級
圖/聯影電影提供
圖/聯影電影提供
圖/聯影電影提供
圖/聯影電影提供
圖/聯影電影提供

文/楊豫馨

這部電影取材自導演莫拉德佩洛(Maura Delpero)的家族記憶,描繪偏遠山地一個傳統守舊家庭的生活日常。劇本設定的時、地、人物等元素鮮明又特出,演繹的焦點雖只是家庭個體,卻能讓觀眾由小窺大產生共情的力量,引發對戰爭、性別平權之類普世議題的思考。

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戰尾聲,義大利北端阿爾卑斯山區的僻靜村莊未遭戰火波及,當地唯一的老教師(托馬索羅格諾飾)很受敬重,與妻子和四兒三女過著教學、勞動、禱告的平靜生活。有位作戰歸來的親戚帶著戰場結識的朋友彼得來到此處,老教師熱心教導文盲的彼得識字,沒想到大女兒露西雅(瑪蒂娜斯克林奇飾)和他暗中相戀,二女兒亞達(瑞秋波特里奇飾)及么女佛拉薇亞(安娜泰勒飾)幫忙保守祕密。

彼得在露西雅懷孕後鼓起勇氣向老教師提起婚事,在村裡熱鬧辦了一場婚禮。幾個月後戰爭結束,彼得說要回家鄉西西里探望母親,之後卻杳無音信,即將臨盆的露西雅等不到丈夫歸來,卻在報紙上看到和彼得有關的一則報導,讓她身心瞬間崩塌,家庭面對衝擊……

命運悲喜與生離死別

《沒有煙硝的山村》調性舒緩平和,鏡頭語言親切有節制,從白描一個大家庭平常作息、教學現場、社區互動等情景,揭露父權壓迫、生育自主、受教權利、鄰里耳語等群居狀態及壓迫,雖是封閉小山村,卻可以放大為人間的實況。

編導莫拉德佩洛生於一九七五年,因為懷念父親,決定取材父親兒時鄉村生活,並且實地訪談耆老考察風俗而完成本片。她說《沒有煙硝的山村》是「一個關於孩子與大人、死亡與誕生、失望與重生的故事;關於他們如何在命運轉折中緊緊相依,如何從集體存在走向個體意識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高山之中、雪牆之間,有木材與熱牛奶在冰冷清晨中的氣味。」

這部作品的時間點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六年,導演運用獨特的二戰切入角度來表敘戰爭對老百姓造成的命運悲喜生離死別:在廚房中凝視窗外掛念兒子的母親剪影、對白間憂心變成寡婦的瑣語碎言、代替父親角色的老師和神父、終戰後村民自然流露的歡喜心……戰事遙遠又無所不在,人人都得想辦法自找生路。莫拉德佩洛拍出沒有血腥沒有大規模槍砲你轟我射的戰爭故事,劇本的真實感和反思性,以及戰爭創傷的具象化,都讓觀影者不覺動容。

《沒有煙硝的山村》同時顯現出一九四○年代的女性困境,像不停懷孕的師母得不到丈夫疼惜和實際幫忙,於是女兒們也要分擔龐雜農務和家事,即使二女兒亞達喜歡念書,父親仍剝奪了她的受教權;露西雅因為丈夫的事幾乎被流言擊倒,望著襁褓嬰兒不知該何去何從;佛拉薇亞發現父親古怪的祕密,驚訝於他的反差卻不敢聲張……片中前半段的劇情,女性似乎聽天由命,幸好各角色在下半段逐漸覺醒抓回主控權,片尾開放式的結局也讓觀眾相信,她們的成長奮鬥軌跡應該會繼續上揚。

向一段集體記憶致敬

本片運鏡出色,藝術感構圖與四季風景,既展現大自然的詩意,也表達了角色群出生地的閉塞局限感。電影配樂精準有張力,能夠有效提升影片的氛圍。

《沒有煙硝的山村》在今年五月頒發的第七十屆義大利電影金像獎中,一舉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製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等大獎;在國際間亦獲獎豐富,包括二○二四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入圍等,也是二○二五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義大利的代表片。

對莫拉德佩洛來說,此作品是內心深處醞釀久長的「家庭詞彙」。《沒有煙硝的山村》是她獻愛給父親、家族及該地區的具體行動,在穿越一段個人歷程的同時,也向一段集體記憶致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