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丹青
漫步台北植物園,於靠近延平南路後門之小徑旁,會看到一座像廟祠的古代老建物,與植物園的主旨或風格大有差異。
文/丹青
漫步台北植物園,於靠近延平南路後門之小徑旁,會看到一座像廟祠的古代老建物,與植物園的主旨或風格大有差異。
但此懸掛著「欽差行臺」的老建物,卻是台灣歷史老故事的一環,值得大家前往了解一番。
原來,清朝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除於今延平南路、武昌街口附近蓋巡撫衙門(像今天的總統府)外,並另於今中山堂附近蓋布政使司衙門(像今天的行政院),是當時全台最高行政機關,主要掌管錢糧、兵馬、民政等事務,其長官就叫布政使,俗稱「方伯」。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為接待大陸來台視察的中央官員,乃在布政使司衙門西側隔鄰,興建欽差行台一座,為一會館性質,供官員住宿或迎賓會席之用。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前,欽差行台為因應戰事,曾改為籌防局使用。甲午兵敗後,清朝割台給日本,抗日的台灣民主國總統府也一度暫設於布政使司衙門。日本據台後,亦利用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等房舍,做為總督府辦公用地,直到一九一九年新的總督府(今總統府)完工後,才遷出。
一九三一年,日人因要興建公會堂(今中山堂),乃將部分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台建築移往圓山動物園(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昨日世界舊址)、淨土宗台北別院(今善導寺)及台北植物園內保存外,其餘附近房舍皆於一九三二年八月拆除。但多數遷移建物後來亦皆毀壞,只有移置植物園的幾處門面、廂房、大廳等,還妥善留存著,一度曾由植物園做為林業陳列館使用。
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內政部因這棟建物格局宏整,表現了清代官衙的氣勢,乃登記其為二級古蹟(後改為市定古蹟),當時以為這是舊日的布政使司衙門建物,故掛名「布政使司衙門」。但二○○七年,經學者考證,布政使司衙門為土造建築,欽差行台為石造,兩者的方位不同,但連成一氣,而現今植物園內的建物是磚土、石造,故應為舊日的欽差行台才對。台北市文化局再依據各種文物考究,乃又將此古蹟正名掛牌為「欽差行台」。
從林業陳列館到布政使司衙門,乃至欽差行台,顯示我們過去對古蹟保存及辨認的不足,但不管如何,這棟建物的一磚、一木、一石,都曾是台灣歷史老故事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