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開元寺的甘露戒壇 圖與文/林政儀 |2017.06.28 語音朗讀 464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泉州開元寺鎮國塔。圖/林政儀 甘露戒壇內一景。圖/林政儀 戒壇殿內24尊飛天樂伎斗拱。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今年四月與友人作北京戒台寺之行,聽聞戒台寺法師談起中國三大戒台,分別位於北京戒台寺、泉州開元寺和杭州昭慶寺之中,於是興起遍訪三大戒台之願,不料五月泉州之行,有幸一訪三大戒台之二──泉州開元寺。 一日微雨,近午與友人驅車至泉州市鯉城區西街,司機一片美意逕自駛入寺內,停泊東塔之旁,意欲為不善跋涉的友人,省去數百步上殿之勞,不料友人拂逆其意,竟請司機開至寺門之外,堅持自山門入寺,一時心生感動,下車前友人遠望偌大的佛寺,一聲長嘆,隨後叮囑司機東塔之旁為相約上車之地。 開元寺的興建緣起,可以追溯至唐垂拱二年(六八六),泉州富豪黃守恭夢見家中桑樹開出蓮花,於是捨家宅建寺,名「蓮花寺」,因其「桑開白蓮,佛法無邊」典故,而有「桑蓮法界」之稱。 直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詔令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開元年號為名,於是蓮花寺改名為「開元寺」。 開元寺的建築群,從南至北的中軸線上有紫雲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側有檀越祠、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有安養院,西側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甚為宏大。 當日下車處為開元寺山門(天王殿)外大街,山門與紫雲屏隔街相望,人車不時川流而過,甚為奇特。紫雲屏建於明萬曆四年(一五七六),高六公尺、寬十五公尺,現為大陸國家級保護文物,而天王殿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六八七),現今天王殿為民國十四年重建,殿內有弘一大師所書木刻楹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穿過天王殿步出拜亭,便可望見遠處舉世聞名的開元寺東、西雙塔。雙塔為花崗岩仿木造建築的八角樓閣,每層採用了縱橫交錯的疊砌法,展現了宋代精采的建築技術。明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泉州發生八級地震,開元寺雙塔大致安好,因而至今為古都泉州的重要地標。 東塔又名「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八六五),文偁禪師募資建成一座五層木塔;北宋天禧年間(一○一七~一○二一)改建為十三層;南宋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和南宋寶慶三年(一二二七)經歷兩次大火,後守淳大師改建為七層磚塔。 現存的五層花崗岩石塔,為南宋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至南宋淳祐十年(一二五○)間,由木洪禪師改建而成;東塔須彌座刻有三十七方佛陀本生、本行故事浮雕,並於一九九七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 西塔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三年(九一七),由閩王王審知所建的七層木塔,稱「無量壽塔」,北宋政和四年(一一一四)奏請賜名「仁壽塔」;南宋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和淳熙年間(一一七四~一一八九)經歷兩次焚毀,守淳大師改建為七層磚塔。現存的石塔是自證法師於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期間(一二二八~一二三七)重建,塔身刻有金剛力士、羅漢和菩薩等浮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和《大唐三藏經詩話》裡的行者形象浮雕,屢見於佛教造像著作。 雙塔北方為大雄寶殿,寶殿前簷上懸有「桑蓮灋界」橫匾,甚是莊嚴,大雄寶殿創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六八六),先後經歷唐、宋、元、明幾次毀壞與重建,在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元賢法師撰寫的《泉州開元寺志》記載:「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大參曾櫻、總兵鄭芝龍重建大雄寶殿,殿柱悉易以石。」現今的大雄寶殿為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築,高有二十公尺,面闊九間,進深六間。 大雄寶殿內供奉五方佛,殿內並有舉世聞名的二十四尊飛天樂伎斗拱,雕刻華麗精美,不僅兼有建築結構力學的實用,亦莊嚴了大雄寶殿,令人讚歎不已,是中國佛寺建築上罕見的實例。而大殿後廊的兩根印度石柱,是明代重修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院遷移過來的,石柱上雕刻著二十四幅古印度教神克里希納的故事和花卉圖案的浮雕,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海上交通的繁榮。 從大雄寶殿後的石階往上走,便是「甘露戒壇」。唐朝時,此地常降甘露,行昭法師於是鑿一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一○一九年)在井上建戒壇;南宋建炎二年(一一二八)敦炤法師認為戒壇不合規制,於是按唐代道宣大師所撰的《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依法度中的高低寬窄,將戒壇改建為五級,稱「甘露戒壇」。 從甘露戒壇內的〈重建甘露戒壇碑記〉所述,現存的甘露戒壇是明末經火災兵燹後,於康熙五年(一六六六)按宋式四重簷八角攢尖式結構重建。 現今戒壇殿內中央穹形藻井由八角形的如意斗拱層層疊架而成,構造嚴密精巧,是佛教建築中少見仍保存宋代遺風的實物,戒壇內的立柱斗拱和四周衍梁雕飾有二十四尊飛天樂伎,與大雄寶殿的衍樑如出一轍,莊嚴的飛天,令人不難想見唐宋之間,閩南佛教之盛! 藻井下為五級方形戒壇,戒壇分為五級,次第環圍而上,底層面積一百一十二平方公尺,總高三.七公尺。 壇台的最上層,即第五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六公分大小的佛像,共一千尊,故稱「千佛蓮台」。蓮花台下的花崗岩須彌座上刻有讚偈銘文,落款為「貽後賢沙門道沛謹撰,大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歲次丙午秋月佛歡喜,鼓山監院比丘成源重造」。 第四層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和四金剛菩薩造像;第三層供奉阿彌陀佛、寒山菩薩、拾得菩薩及韋馱菩薩等菩薩造像;第二層的東西南北方位供奉著八尊金剛力士像;第一層在壇座的四面共有六十四個龕位,供置著「護三皈」、「護五戒」等各種除邪滅病等的六十四位神王牌位。 在戒壇第三級南面正中間,也就是在戒壇正南面柵欄外的釋迦牟尼佛背後,有一座鮮為人知的釋迦如來真身舍利石幢,高兩公尺。銘文記載著,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泉州開元寺向福州鼓山湧泉寺請得釋迦牟尼佛舍利子七顆,安奉戒壇石幢內,以為永久供奉。 步出甘露戒壇後,參訪尚未結束,對於開元寺戒壇博大、莊嚴的規制,崇敬不已,凝望壇後的藏經閣片刻,便繼續步上前人的足跡,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旅程。 前一篇文章 【台灣老故事】全台僅存的 衙門建築 下一篇文章 【趣味測驗】鬼魅也怕腿毛多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5【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6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7【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2025.05.0408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09【特搜啟示】2025.05.0410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光影紀事】 北門家政女學校之裁縫課 【時光隧道】 新芳春茶行:大稻埕飄茶香【走進大西南】 瀕臨失傳的東巴銅筆【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 千年水上之路【古典時節】古來才女命多舛【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 作者其他文章【遨遊藝事】東福寺美哉楓景【遨遊藝事】京都高台寺月下賞楓【遨遊藝事】巴黎和平咖啡館【遨遊藝事】巴黎圓頂咖啡館 La Coupole【遨遊藝事】巴黎百年拉杜麗糕點店【遨遊藝事】巴黎丁香園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