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務業會不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要看市場規模撐不撐得起來,市場若過小、人流不足,整個狀況就未必樂觀,服務業做得再強,也僅能領取低薪而惡性循環,年輕人的未來十分迷惘。
圖/陳東尼
文/記者李碧華
台灣服務業會不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要看市場規模撐不撐得起來,市場若過小、人流不足,整個狀況就未必樂觀,服務業做得再強,也僅能領取低薪而惡性循環,年輕人的未來十分迷惘。創新工場創辦人暨執行長、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李開復觀察,近十年的確進入一個焦慮的迷惘時代,因為AI將取代人類一半的工作,許多人會因為失業,失去原本從工作中獲得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變得憂鬱和迷茫。
以新聞業來說,財經新聞、體育新聞記者備受挑戰,因為AI已經比記者寫得更快,更好,而且不會犯錯。但是,有一重點是,AI肯定無法寫出更好的經濟評論;雖然AI已經開始寫小說,但是肯定寫不出散文;雖然AI可以在股票分析打敗絕大多數電視上的股市專家,但是AI無法取代創新工場對科技趨勢預測和早期投資的眼光:「AI是對人類學習過程的闡釋,對人類思維過程的量化,對人類行為的澄清,以及對人類智力的理解。AI是人類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最後一步,我希望加入到這個一個全新但是最能改變世界的科學。」他說。
在過去的兩年,AI在人臉與語音辨認都超越了人類,技術和成果往後延伸,李開復很確定地預測:未來十年,在任何任務導向的客觀領域超越人類,將取代人類半數以上的工作,工廠的工人、建築工人、操作員、分析師、會計師,司機、助理、仲介等,甚至部分醫師、律師及老師的專業工作都受到挑戰。
然而,無法取代的是溫度和愛心。「藝術及文化創作者的美好時代來臨,會有更多的藝術家、設計師、詩人、歌唱家、演員的出現。AI無法做到感性自由的創造。」李開復說,有些人可能已經看過AI把一張畫製作成莫內的風格,但AI不懂美,不懂幽默。很多台灣的創作者和設計師正在文創領域中努力,也有不少在國際上有亮眼的成績,「期待當中學習藝術、戲劇、音樂等專業能夠運用藝術和美學,甚至在文化娛樂領域創業,進一步提升台灣的軟實力。」
李開復說,AI時代帶給文科生各種希望,各種文科真的變得各更有意思,「AI時代,哲學就很有意思了。如果人能被AI複製,那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心理學也更有意思了,如果AI能解決人類溫飽問題,但是又有那麼多人失業,那麼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問題怎麼辦呢?」同樣的,社會學、歷史與人類學都因為AI可以有好多新課題。
總而言之,在AI大量取代重複性工作的時候,金字塔的基層就業機會將是人與人之間的服務業,在現代結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黏著劑,發揮服務、參與、聯繫與,情感這些都是AI不能做的。「當未來有了更多的時間,人們會希望能有更貼心又有人情味的互動,和真正用心做出來的產品與服務。」李開復說,餐飲業的從業者會把餐廳的經營收拾工作交給機器人去處理,把時間留來研發更具特色的美食,更有空能跟上門的客人互動交朋友,溫度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