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43-2)

星雲大師 |2017.02.02
1813觀看次
字級
為推動「生活書香化」理念,佛光山星雲大師於2002年創辦「人間佛教讀書會」,透過閱讀交流,提升個人的信仰及生命層次。圖為為2013年8月,於三峽金光明寺舉辦的全民閱讀博覽會。圖/資料照片
佛光普照(二) 佛陀行化示教利喜 光芒萬丈氣勢雄厚 普渡眾生脫離苦海 照應彼此互相幫忙 佛眼相看慈心對待 光彩奪目金碧輝煌 普同供養利和同均 照像合影留為紀念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 光光無礙佛佛道同 普天同慶舉世歡樂 照亮黑暗給人光明 佛手婆心慈悲濟世 光宗耀祖家族榮耀 普佛法會祈求平安 照顧病人福田增長 佛教靠我為教爭光 光明正大胸懷坦蕩 普賢十願慈悲無盡 照見本心湛然清淨

佛光普照(二)
佛陀行化示教利喜
光芒萬丈氣勢雄厚
普渡眾生脫離苦海
照應彼此互相幫忙
佛眼相看慈心對待
光彩奪目金碧輝煌
普同供養利和同均
照像合影留為紀念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
光光無礙佛佛道同
普天同慶舉世歡樂
照亮黑暗給人光明
佛手婆心慈悲濟世
光宗耀祖家族榮耀
普佛法會祈求平安
照顧病人福田增長
佛教靠我為教爭光
光明正大胸懷坦蕩
普賢十願慈悲無盡
照見本心湛然清淨

【佛教問題】
一、常有人會比較,天堂和淨土有什麼不同?甚至在淨土當中,也有華嚴淨土、琉璃淨土、極樂淨土、唯心淨土、兜率淨土,乃至人間淨土等,在這麼多的淨土當中,哪個最殊勝?
所謂「佛佛道同」,在很多的經典裡,如《藥師經》說:若有人稱念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一樣可以往生極樂淨土。這個道理就如同在香港大學念書,可以到香港的政府單位任職,在中文大學、理工大學讀書,一樣也可以進入政府單位做事。所以佛教徒不必一定要計較這個淨土、那個淨土,只要你修行的功夫到達一定的程度,你要往生哪個淨土,就可以到哪個淨土去。
──節錄自《人間佛教語錄(中)》〈生活應用──修持觀〉
二、一個佛教徒,應有怎麼樣的宗教體驗生活?
㈠以如生活,無不皆如:佛教的生活是「如」。所謂「如」,「就是這樣」的意思,如是就是要安住身心。好比,我應該做多少事,就盡力去做。把生活中的一切看成都是「當然的」、「一切就是這樣」。有了「如」的觀念,就不會妄求、妄動,不為五塵所染,不隨五欲而轉,就能無不皆「如」,到處隨緣自在。
㈡以緣行化,到處有緣:世界的成立要靠「因緣」,事業的成長,人我的關係,生活衣食住行,就是樹木花草,也要靠各種條件因緣才能開花結果。生活在人間,沒有「因緣」,實在窒礙難行,難以有所成就。所以,我們要認識緣起,進而廣結善緣,平時多結緣,以緣行化世間,就會到處有緣,就能得到多助。
㈢以智擁有,凡事皆智:世間的一切,我們不可以用愚痴、貪心、妄念、邪見去追求,而要用智慧去擁有。比方,我不一定求外在的財富,但要開發心裡的寶藏。能以智來擁有,凡事都是智慧,懂得隨緣來、隨緣去,就不會罣礙於心,恰似蜻蜓點水,了無餘波,自在逍遙。
㈣以定安住,一切能定: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哪裡呢?安住在錢財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感情上,它可能會變化;安住在榮耀上,它可能不長久,實在沒有一個真正的安樂窩。佛陀教我們安住在禪定上,所謂「以定安住,一切皆定」。禪的世界,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住而住的世界,充滿灑脫、自在、活潑;禪的風光,可以與宇宙天地永恆並存。
──節錄自《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如何佛光普照
文/星雲大師
這世間上,黑暗需要光明,動盪需要安穩,苦難需要喜悅,煩惱需要解脫,才能獲得幸福安樂。維摩詰居士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要創造這樣的人間淨土,有賴我們建設美好的身心世界,散播慈悲,廣結善緣,讓佛光普照世間。如何佛光普照呢?
第一、廣作文宣,讓人了解 :現在的社會裡,公司行號開幕、公職人員選舉、文物圖書流通,乃至各級學校招生等等,都要靠文宣。其實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重視文宣功能,所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無一不是讓眾生了解真理,同霑法益。如今,我們更要將正信宗教的清淨、善美、利行,借文宣之力廣為弘傳,接引大眾入正法,提升心靈建設,促進社會淨化。
第二、舉辦座談,增加溝通:在佛教裡,許多的經典,都是由佛陀與諸弟子的相互問答中產生。現在更是一個民主的時代,光是一味要求別人聽自己講話,不但不能引起共鳴,也提不起他人聆聽的興趣。
只有座談,是增加溝通、凝聚共識的最好方法。從座談中,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中,了解他人的需要、尊重別人的看法;從座談中,學習表達意見、協調,進而解決問題。藉由座談,增進人與人的互動溝通,擴大自己的視野。
第三、家庭普照,主動爭取:以往想要聽聞佛法,都要跋山涉水到深山古寺請益。如今,家庭普照的方式,可以邀請左右鄰居、親朋好友一同參與,在沒有距離的交談、沒有講演的拘束中,談論佛法、聯絡友誼,彼此交換心得、資訊,把佛法融入生活,帶進家庭,帶給親友,在佛法的體驗中,增加信心,達到淨化身心之效。
第四、擴大服務,利樂領導:印度佛教時代,佛陀與諸弟子藉由行腳托鉢的方式,深入社會,瞭解民情,為眾說法。如今,我們更要擴大服務、利樂有情。明朝優曇和尚說:「外則修福,慈悲方便,柔和善順利濟世間。見一切人,平等恭敬隨機說法,教化眾生行一切善。」藉由參與福利社會之事,如愛心媽媽服務、急難救助、友愛服務、醫院義工、考生服務,甚至交通服務等等,不僅擴大一己生命的價值,也接引了同樣熱心善良的人一起行善,增進社會溫馨、善美。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家以上述四點方法,敞開胸懷、主動付出,必定能夠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第一、廣作文宣,讓人了解。
第二、舉辦座談,增加溝通。
第三、家庭普照,主動爭取。
第四、擴大服務,利樂領導。
──摘自《星雲法語》第三冊 p.363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