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39)

星雲大師 |2017.01.24
1485觀看次
字級
大陸福建福鼎桑園水庫,群山披綠,雲霧繚繞。圖/新華社
陋室銘(下)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既無絲竹之亂耳,又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有云,何陋之有? 佛教亦云,樂道清貧。 ──唐.劉禹錫

陋室銘(下)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既無絲竹之亂耳,又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有云,何陋之有?
佛教亦云,樂道清貧。
──唐.劉禹錫
賞析
一個君子,時時刻刻都能用聖人的德行來規範自已的行為,即使身居陋室,人們也會對他產生敬重之心。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在這陋室裡,可以自在地彈著樸素無華的琴,可以閱讀佛經。
「既無絲竹之亂耳,又無案牘之勞形」,既沒有吵雜的絲竹樂音擾亂耳根,也沒有繁雜的公務文書來使身體勞倦。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這樣的生活,就如同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在南陽結草蘆而居、西漢文學家揚雄在蜀郡成都搭建「草玄堂」,他們都是淡泊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其道德修養都是後人的典範。等於孔子所說︰「哪裡有什麼簡陋可言呢?」一個人若能做到精神生活的豐富充實,更甚於物質生活的華美而不實在啊!
「佛教亦云,樂道清貧」,佛教也稱許這樣的生活,說:「樂於道且安於清貧。」

【社會問題】
現代社會風氣日益敗壞,道德觀念日漸薄弱,如何才能重建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風氣獲得端正,民風重回淳樸呢?
平時我們講環保,不只是環境要保護,其實心靈的環保、語言的環保、行為的環保等都很重要,尤其媒體更需要重視語言文字的環保。
我曾經在一次對媒體記者講話時說:「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筆下有德可以救社會。」並且率先在二○○二年九月,由《人間福報》與「人間衛視」共同發起「媒體環保日、身心零汙染」的活動,呼籲媒體奉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及「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的三不運動,希望喚起媒體自律,還給閱聽人一個乾淨的社會。也曾聯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舉辦「把心找回來」的公益活動,尤其一九九七年舉辦的「慈悲愛心人列車心靈淨化之旅」活動,在台灣各鄉鎮街頭布教,巡迴宣導「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之宗旨。並於一個月後,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大會師,共有八萬名慈悲愛心人及數十個友教、異教團體共襄盛舉,大家以實際行動發揮慈悲愛心,並且推己及人,期能蔚成社會善良風氣。
其實,要解決社會的問題,除了透過宗教導人為善的力量以外,加強社會教育,重視職業道德,伸張正義公理,提升公權力量等等,都是刻不容緩的事。當然,能夠喚起每一個人的自覺、自省,更是重要。
──節錄自《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清貧思想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出家的子弟,一向提倡「安貧樂道」、「少欲知足」;然而過去因為過分強調「清貧思想」,所以造成佛教徒對苦行的執著。其實,人生如果過分崇尚享樂主義,過分熱烘烘的固然會迷失自己;如果過分執著苦行,顯得冷冰冰的,也會麻木自己。
所以,「清貧思想」的真義,應該是要吾人過一種中道的生活。也就是在欲樂的前面,要有簡單樸實的觀念;在苦行的時候,要有人間法喜的性格。
現在台灣的社會,可以說已到了物欲橫流的地步,大家紛紛向「錢」看齊,生活裡奢靡浪費、紙醉金迷,不知自己已做了物質的奴隸。所謂「清貧思想」,就是要我們找回自己心靈的富有,讓心靈與大自然契合;讓我們認識到:人生在世,需要什麼,也不需要什麼!因為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的心中,我擁有世界,夫復何求!所以,「清貧思想」是一種觀念的播種,是喚起全人類的覺醒,也可以說是扭轉社會亂源的一帖良藥。
說到「清貧思想」,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清貧思想」的實踐者。他放棄王宮榮華富貴的享受,過著出家三衣一缽、雲水行腳的生活,看起來他好像什麼也沒有,實際上他擁有了宇宙萬有。
德蕾莎修女說:「擁有貧窮是我最大的驕傲。」「清貧思想」也不一定是「一無所有」;真正的「無」,「無」中才能生「有」,「無」才能無量、無盡。
經典云:「知足者雖臥地下,亦如天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如地獄。」「清貧思想」就是知足的生活;「清貧思想」是積極的觀念,是自我主宰的生活,是清心寡欲、安然自在的人生。
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為形役;在心性上對於功名、富貴、人情不要太熱中,把身心安住在淡泊中,精神才會更昇華。現在世間上到處充滿了貧窮的富人;雖然金錢富有,因為不能滿足,因此精神上是貧窮的。能夠通達「清貧思想」的人,雖是貧窮,他也能享受滿足的人生,所以「清貧思想」是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而不是貧窮;「清貧思想」才是真正富有的享受。
──摘自《迷悟之間》第四冊 p.226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