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27)

星雲大師 |2017.01.06
1703觀看次
字級
圖/阿虫
圖/阿虫
圖 /星雲大師
革心之道(下) 做人願積德,是非口莫開, 修道真君子,行義有忠忱, 安份增自在,守己樂神仙, 衙門休出入,人我要和諧, 世人守此訣,災去福會來。 ──漢.朱買臣

革心之道(下)
做人願積德,是非口莫開,
修道真君子,行義有忠忱,
安份增自在,守己樂神仙,
衙門休出入,人我要和諧,
世人守此訣,災去福會來。
──漢.朱買臣
佛教問題
一、佛門裡有所謂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體來說,就是身口意三業的行持。要如何自我訓練呢?
如果所有的威儀都必須要靠老師來教我們,這是下等的學習,不容易成功。因為老師教,我們才做,老師不教,我們就不做,這是不行的,因此威儀還是要自我學習。
佛教裡講究「身口意」三業,身口意本身就是威儀的學習。身,要求最起碼的做事、走路、動作,都要合乎威儀,甚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些都是身體方面的威儀。
口,要做到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口中不出惡言,久了都會出妙香,香口沙彌就是修行的證據。
意,指的是我們這一顆心。心裡的貪、瞋、愚痴、邪見、疑惑、嫉妒,會造成修行的障礙,要去除心裡不好的東西是不容易的。修行,外表還可以偽裝,但是心裡的東西看不到,要如何偽裝呢?所以心裡的慈悲、智慧、忍耐,這是我的根本、我的本性、心性,這些都必須磨練。
就如「黃金需要洪爐煉,白玉需要妙手磨」,即使是鋼鐵,也是要「叮叮噹噹,久煉成鋼」,需要時間磨練,不是說說就算了。說,是沒有用的,要從身口意去訓練自己,威儀自然會慢慢養成。
二、《百丈清規》裡有一句話「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要如何修行呢?
人要有所作為,首先要能摒除一切人我是非。一個人最初要學習的,就是要能「重是非,輕利害」。但是慢慢的,也要看輕是非,不能總是每天讓是非、得失來困擾自己,必須超脫是非好壞、利害得失。
修行的人對於是非,要先學習看待這個世間、這個人,凡事都往好處看、往好處想,慢慢的,自己的觀念就會是好的。如果看的都是別人的錯誤、是非,好話記不得,他人的是非都聽得清清楚楚,就會生起計較分別。
所以學道要能「提得起、放得下」,善事、好事、正派的事,都要提得起;不正派、不當的是非,就要能放下、隨他去。
──節錄自《僧事百講(二)出家戒法》〈五年學戒〉

人和的重要
文/星雲大師

人與人之間,和諧最重要。人際的往來,有用感情維繫和諧者、有用利益維繫和諧者、有用同志維繫和諧者;甚至有用同學、同鄉、同門維繫和諧者。但事實上,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就有利害,就不容易和諧。
你看,從我們的家庭到社會,甚至國際之間,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正如耶穌所說:「我到世間上來,不是要你們和平的;我要你們三個人與五個人鬥爭,婆婆與媳婦鬥爭。」
誠然,今日的社會,有的人因為思想、見解不同,各黨各派壁壘分明;也有的人因為信仰不同,彼此相互排擠。甚至語言、風俗、習慣、地域的不同,造成多少紛爭?如此,如何能「政通人和」呢?故而一個國家,唯有黨政和諧,才能獲得人和;能夠人和,自然政通。
在佛門有謂「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人和,才能無事。僧團裡,平時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因此又稱「六和僧團」。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因為深入空理,故而所證的「無諍三昧」,最為第一;乃至戒律學上的「七滅諍法」,都是僧團和諧的圭臬。
《阿彌陀經》云:「西方極樂淨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和諧。和諧就是淨土,一家和諧,就能一家快樂;一個社區和諧,社區就能平安。
一個團體裡,能幹的人,大都能促進和諧;不能幹的人,則容易引起紛爭。人與人之間,能夠容許異己的存在,就能和諧;尊重寬諒,就能和諧。
池塘裡,美麗的荷花也須綠葉的陪襯;花園裡,翩翩飛舞的蝴蝶,也要有彩色才會更美麗。雨後的彩虹,正因為它能包容各種不同的色彩,故能展現美麗的「七彩霓虹」。
人,總要別人的幫助,才能生存,因此要懂得相互扶持;能有「同體共生」的認知,才能共存共榮。人,要懂得「以和為貴」,一個家庭中,夫妻、父母、兄弟、兒女之間要能和諧;一個團體裡,上下、同事、勞資、股東之間,也要能和諧。所謂「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又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人和的重要,由此可見。──摘自《迷悟之間》第二冊 p.22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