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26)

星雲大師 |2017.01.05
1716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台北道場滴水坊。成立於1994年,附設於佛光緣美術館內,也是佛光山第一家滴水坊。「滴水坊」乃秉持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服務、弘法之理念,為大眾提供一個更健康、更歡喜的素食餐飲文化。目前於佛光山在全世界皆設有「滴水坊」提供素食及書香服務。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革心之道(上)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氣衰, 小飲末亂性,忍氣免傷財, 貴從勤中得,富自儉裏來, 溫和終益己,強暴必招災, 養性多成仁,素食應愛物。 ──漢‧朱買臣

革心之道(上)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氣衰,
小飲末亂性,忍氣免傷財,
貴從勤中得,富自儉裏來,
溫和終益己,強暴必招災,
養性多成仁,素食應愛物。
──漢‧朱買臣
【作者】
朱買臣,字翁子,一作翁之,西漢政治人物,會稽郡吳(今江蘇蘇州)人。
早年家境貧寒,每日均需上山砍柴為生,沒有閒暇讀書。但他好學不倦,常一邊背著薪柴,一邊看書,為成語「負薪掛角」的起源。「負薪」是指朱買臣,「掛角」則是指隋朝的李密。
【佛教問題】
一、素食的意義為何?
世間上的生物,都要靠飲食來維持生命,就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土作為營養,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獅虎熊豹屬於肉食,牛羊馬象屬於草食,人介於肉食、草食之間。
中國古代就有慈悲護生的思想,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佛教為了愍護眾生,倡導不斷大悲種,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義。但佛教的流傳,以人為本,因應各地風俗,對飲食並沒有強烈的要求。
今日素食漸漸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在印度,鐵路餐廳皆以素食為主;在美國,有的鄉鎮不准葷食進入。這些國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場,而是站在人道、健康的觀點倡導素食。總而言之,素食有下列六點意義:
1.培養慈悲。
2.有益健康。
3.比較衛生。
4.維護生態。
5.增加耐力。
6.促進和平。
二、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嗎?
佛教徒不一定要素食。譬如西藏、日本、泰國等佛教國家,囿於當地的風俗習慣及地理環境,有很多人並非素食者。然而素食合乎儒家的仁愛和佛教的慈悲,所以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師也有素食的。
中國佛教倡導素食是為了實踐慈悲精神,信仰之後,能吃齋茹素是最好的,倘因家庭或工作上無法吃素,可以選擇初一、十五日,或六齋日吃素,或平日只食肉邊菜、三淨肉 [註] 亦可。
[註] 據《十誦律》卷三十七載,有三種肉,病者可食,稱為淨肉。1.不為我殺,且眼不見其殺者;2.不為我殺,且耳不聞被殺之聲音;3.不疑殺,無為我而殺之嫌者。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探討》〈素食〉


養生與養性

文/星雲大師
中國的士大夫非常重視養生,不但注重養生,而且注重養性。
說到養生,平常要進補。此外,有的要休假,有的要旅行,有的重視康樂活動,有的甚至退休,都是為了養生。其實,現代人養生,可以運動,可以勞作,可以注意飲食,可以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
在佛教裡,也提到養生。養生之道,生活作息要有時,每日飲食要節制,朝夕作息要正常;時時心中要有正念、正思惟,減少欲望,少貪少瞋,少嫉少惱,這都是養生之道。當然,也有人用禮拜、用禪坐、用經行,乃至用蒔花植草、出坡作務,做為養生之道。
養生之外,還要養性、養心;心性是人體所依的根本,你不把心性養正、養善、養好,根本不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人生修養心性,在儒家講「吾善養浩然正氣」;在佛教講,豈但養生、養性,最主要的,是要明心見性。而在未達到明心見性之前,心性要柔和,心性要廣大,心性要安然,心性要平和!如果心性閉塞,心性強硬,心性執著,心性迷闇,如此要想明心見性,可就難矣也!
吾人的心性如水,水明如鏡、水淨如天;但因無明業風,使心性之水掀起了滔天波浪,所以修心養性,就是要把心性導之於溝、導之於渠、導之於平,否則容易氾濫成災。
吾人的心性如水,水性下流;人,學壞很容易,學好,則如水往上流,十分艱難,所以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養生是為了健康,養性是為了完成人格。但是,養生不是為了強壯身體,好勇鬥狠;修養心性也不是自我閉塞,不管國家大事。所以,一個人平常不重視自己的修養,不能養成志願、養成勇氣、養成力量、養成明理,則很容易就會成為下流。
自古以來,多少學問家,都希望以教育來養生、養性;許多的宗教家,也都以自我克制、擴大愛人,以表達自己養性的功夫。
廬山慧遠,三十年足不出廬山,以養性的功夫受人尊敬;達摩祖師九年面壁,也是修心養性,先用禪定養成克己的功夫。佛陀的弟子,隨佛出家後,各自在山林水邊,崖穴洞窟,修煉養性的功夫;中國的禪者,像雪竇禪師等人,在古寺叢林裡陸沉多年,總希望能把養性的功夫做好,將來龍天推出,可以福利大眾,普利人天。
養生,是形可立;養性,是心完成。有形有神,形神具全,還怕自己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嗎?
──摘自《迷悟之間》第五冊 p.131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