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吳志雄醫師、李良雄醫師、閻雲校長、黃朝慶院長。
圖/字畝文化提供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認為,良好的醫病關係建立在人才的培養與教育上。圖/林敬家
文/記者陳玲芳 圖/字畝文化提供
身為醫療教育的領頭羊,台北醫學大學集結十六位醫界名醫校友的人生故事,於二○一六年年底出版《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由吳興街出發的十六個逆轉人生》一書。書中收錄十六位國內醫療領袖,從「學醫」到「行醫」的過程,如何善盡社會責任,為病患、偏鄉無私奉獻,期能拋磚引玉,啟發有心進入醫療體系的青年學子。
如同書名「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由於台北醫學大學並非醫學系的「首選」,入學的學生不免有著「失敗」與「失意」之感。
「因為昨日的簡陋,造就了今日的樸實;因為昨日的挫折,成就今天的豁達。」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說,正因為不是第一志願,更要勇敢地發展自己、培養思考創新的能力,他總是期勉醫學生「與其追求排行榜的名次,不如追求最好的自己」,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踏實。
培育傑出校友
造就醫療人才
閻雲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目前正面臨嚴重的挫折,急診室暴力層出不窮,醫院五大科「內、外、婦、兒、急」人力缺乏,高齡照護問題接踵而來,想要營造健全的醫療,建立良好醫病關係,人才的培養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書中收錄十六位傑出校友,在學習的路程上,如何將挫折轉化為努力,扮演好人生角色,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加上學校與時俱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終究能讓醫學生成功圓滿自己的人生,「轉化挫折為最好的祝福!」
醫生的福氣
來自病人的寄託
恩主公醫院院長吳志雄,從小立下「當醫師」的志願,然而放榜那天,從信心滿滿的「台大夢」落入「北醫」,頓時有著說不出的鬱卒。但「上帝關了一扇門,必定會再開啟另一扇窗」,才華與能力不受學校排名影響,吳志雄學有所成後,帶著回饋的心返回母校、貢獻所學,不僅擔任客座教授,還曾任附設醫院院長長達七年,是北醫附醫擴建發展的重要推手。
「雖然學醫的過程是辛苦的,但在面對病人的時候,眼前的人願意把他最寶貴的生命交付給自己,這是多大的幸福!」吳志雄認為,當醫生是一種福氣,這種幸福感,是只有醫生這個行業才有的寄託與信任,也是當醫生最可貴之處。「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當外科醫生。」
社會不缺「名醫」
只缺「仁醫」
曾是三任總統醫師、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亦是現任台北醫學大學總顧問的李良雄,身為國內神經外科領域的開拓者與奠基者,在學習的路上,同樣曾經面臨徬徨與掙扎。
起初對學醫沒什麼興趣,但從台北榮總實習醫師訓練做起,李良雄接觸了活生生的病人,讓他的學習態度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開刀房中的嚴格訓練,更養成李良雄對醫療的雄心壯志,讓他後來不僅以「止血術」享譽國際,也成為首位非國防體系的北榮院長。
「學好做人方做醫」,李良雄強調當醫生必備「仁心仁術」,尤其「仁心」在前,為行醫第一要務。他常與後輩分享,手術之前耐心的花一、兩個小時,好好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說明,絕對勝過之後出了問題,再花一、兩個星期去解釋,這也是「醫學良知」重要的一環。
他指出,目前的社會「不缺名醫,只缺仁醫!」提醒後輩們尊重病人、仔細溝通與說明,才是「仁心」的關鍵。
醫學教育的
四個核心能力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黃朝慶表示,「出身吳興街的院長們」,包括李良雄、楊育正、李宏昌、蔡熒煌、趙文崇、翁文能、黃勝雄、高瑞和、吳志雄、杜元坤、童瑞年、林奏延、李伯璋、王乃弘、施壽全、阮仲洲,這十六位醫界翹楚,既是名醫,也是「仁醫」。
他強調,北醫大在醫學教育上,除了傳授醫學的知識與技巧外,更強化「探索力、數位力、反思力、回饋力」四個核心能力。而在講究「大數據」的時代,有效掌握、運用資訊工具,從好奇心發展創新之外,如何讓醫學生懂得從人文中反思,以「感恩的心」回饋所學也很重要。放眼未來趨勢,北醫大在基本專業之外,也長期深耕「高齡照護」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