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控制體重,不妨以「健康體重管理」的概念來取代「肥胖治療」,才不會愈減愈肥,甚至引發暴食症。
圖/記者邱麗玥
文/賴怡君營養師
許多愛美的女性堅持認為「瘦」即是「美」。殊不知如果一味地用排斥吃東西來達到減肥的效果,嚴重者會罹患飲食障礙,即暴食症,不但無法達到預期的瘦身效果,更會影響身體的健康,甚至愈減愈肥。
患者無法控制食量多少,甚至控制所吃的食物種類。他們經常單獨吃,直到飽食感到噁心,並以「清除」的行為平衡愧疚感。患有暴食症者大多起因於想求好心切地減重,加上不正確的飲食控制觀念。他們即使體重已經過輕,仍強烈害怕變胖;長期下來,造成腸胃功能衰竭,一吃就吐,無法進食,並伴有月經停止、低血壓、心跳減慢、掉髮、骨質疏鬆、指甲脆弱、臉色蒼白或臘黃、畏寒、體力極差等後遺症。
◆暴食症的基本特色:
˙拚命地大吃大喝,而且清楚知道自己吃的模式是不正常的。
˙透過強烈的節食、自我催吐,或者使用可以取得的藥物,企圖減肥。其行為平均每星期至少兩次,而且此情形持續三個月以上。
˙經常無法自主停止吃東西而產生極度的恐懼;伴隨焦慮和親子衝突。
˙大吃後極度懊悔以及自我貶低。
˙過度被外表與體重影響。
暴食症好發在青少年階段,並以女性為主。根據國外的研究數據,校園中有百分之十到二十飲食異常行為的個案。在台灣至今對此尚無大型調查,但個案卻不在少數,青少女的比例較高,約占百分之三。許多發生嚴重飲食失調的人,不見得纖瘦,約三分之二是肥胖的。
◆覺察與治療
1.診斷:對患者進行完整的身體檢查,並且對其提出飲食習慣、情緒健康、身體形象、食物感覺等相關問題。
2.接受治療:協助導正患者對身體、感覺和食物的觀念,並讓其與營養師一起學習健康的飲食習慣,共同擬定減重計畫。
◆如何預防
˙注意自己的感覺,例如內疚、恥辱、對食物的衝動或低自尊,如有這些問題,須就醫諮詢身心科專家。
˙建立正確的飲食及體重認知之觀念,記錄飲食日誌包括:飲食內容、地點及情境,以了解飲食型態。
˙三餐定時定量。
˙準備低熱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熱量食物,例如蒟蒻、蔬菜棒、無調味堅果。
˙避免獨自進食;進食時不做其他事情(如看電視);利用其他方法轉移非進食時間卻想吃的欲望,如運動、聊天等。
˙均衡飲食、減少甜食的攝取;攝取適量的脂肪和足夠的纖維質,維持飽足感。學習食物熱量及代換技巧,以及適度運動維持理想體重。
體重控制也必須包括營養及心理支持。以「健康體重管理」的概念來取代「肥胖治療」,不要因為減肥而忽略基本的飲食架構。在減重過程中,也需注意情緒管理與壓力紓解,才不會因為減肥而引發飲食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