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者

文/林一平 |2016.12.27
2896觀看次
字級
圖一 a:聖母教堂(Marienkirche)外的馬丁路德雕像 圖/林一平
圖一b:作者繪馬丁路德 圖/林一平
圖二:作者繪海涅 圖/林一平
圖三 b:作者繪宗喀巴大師 圖/林一平
圖三a:雍和宮法輪殿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2015年3月我訪問柏林市,該市中區(Mitte)有一座聖母教堂(Marienkirche),1292年首次在文獻中提及,它是兩座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教堂一部分外牆是磚造,呈現明亮的紅色,但較古老的部分是用花崗岩建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受到盟軍空襲而嚴重損毀。1950年代由東德政府修復,教堂外豎立一座馬丁路德的雕像(圖一 a)。

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圖一 b)這位宗教改革家開創了德國近代歷史的新紀元。1517年,路德被教會濫用贖罪劵的行為激怒,進行宗教改革。他的改革拜印刷術之賜,快速傳播。若非印刷術,他對教會的挑戰大概只會侷限在他活動的鄉鎮引起騷動。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圖二)曾說:「德國人的所有優點和弱點在路德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既是神祕又是務實的人。」

提起西方的馬丁路德,就會想到比他早108年在東方出生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宗喀巴的佛教改革和馬丁路德的基督教改革,堪稱人類宗教史上兩大里程碑。我於2010年3月訪問北京,特地參觀雍和宮。宮內的法輪殿(圖三 a)建於1744年(乾隆9年)殿內供奉巨大的宗喀巴佛像。

雍和宮內部不允許遊客拍照,我就遙望素描了宗喀巴的面孔(圖三 b)。宗喀巴是我很感興趣的宗教人物,他在火雞年(1357年;「火雞年」是蒙古人的叫法,該年是元順帝在位時)生於宗喀地方(距西寧約50里),故被稱為宗喀巴,為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的苦行及戒行超乎常人。當時西藏各地教規鬆弛,佛教逐漸失去民心。他就像基督新教創始者馬丁路德一般,主張要嚴格執行教規。宗喀巴在受過比丘戒後便改戴黃帽,表示振興戒風的決心,因此格魯派也稱作「黃教」,厲行持戒,禁止娶妻。宗喀巴自幼好學,記憶力驚人,青年時期多次拜師,在吸收了傳統的佛教教義後,也頗有創新研發,寫成了十多卷著作,其中《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影響尤大,至今已被譯為多國文字。宗喀巴及其弟子創立三大佛教學府,包括甘丹寺、色拉寺及哲蚌寺,培養出無數高僧。

宗教史上兩大改革的最有趣的不同處是,馬丁路德的革命把獨身的教士變成了公開結婚的牧師,而宗喀巴的改革卻把世俗化的在家喇嘛變為清淨梵行的比丘。馬丁路德一直讚頌婚姻的價值,說「沒有任何愉悅、融洽和迷魅的關係以及交心或陪伴,能比得過美滿的婚姻(There is no more lovely, friendly and charming relationship, communion or company than a good marriage)。」宗喀巴則反其道而行,想出非常有創意的制度,採取轉世相承的辦法,衍生出「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體系。

宗喀巴及馬丁路德都將音樂當作宗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馬丁路德說:「音樂的神聖藝術是世界上僅次於上帝聖言的珍貴寶藏(Next to the Word of God, the noble art of music is the greatest treasure in the world)。」教會傳唱聖歌成為西方音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佛教亦將梵唄音樂當作傳教的重要工具,黃教的唱誦法音有獨特的音頻共鳴,能攝受人心。

宗喀巴認為禮敬佛陀,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緣起法」。《雜阿含經·二九八經》云:「何名緣起初義?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每一事物的存在,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關係。一切事物,都有相對的依存關係,即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當中此是「因」,而彼是「果」。

而路德則善用德國人的邏輯思考,利用「緣起有因」的因果關係傳教。他說:「如果你們年輕人夠明智,魔鬼不能對你們有影響;但你並不明智,因此應該聽我們老人家的話(If you young fellows were wise, the devil couldn't do anything to you, but since you aren't wise, you need us who are old.)」,很巧妙的將「聽信老人言」當作「因」,「緣起」信眾來獲得「遠離惡魔」這個「果」。他也教導人們以「希望」為因,緣起想達成的事。他說:「世上被完成之事,皆因希望而完成(Everything that is done in the world is done by hope.)。」然而,任何人對於自己造成的「果」,無論有形或無形,都必須負責。他說:「你不但要為你所說的負責,也要為你沒說的負責(You are not only responsible for what you say, but also for what you do not say)。」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