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日前邀請歐盟、美國與韓國專家,從全球觀點來看台灣的食安問題。圖/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
研究顯示,補充足夠優質的蛋白質與適度運動,可以有效增長肌肉,延緩老化。散步對長者而言,尤其適合。圖/蔡昕穎
文/記者陳玲芳 圖/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
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與環境及基因密切相關。國內外食安專家指出,致癌物包含微生物、化學性與輻射照射等,在食品供應鏈中,從原物料來源、添加物的使用到加工環境等都有關係。因此,做好管理、掌握原物料及各種添加物成分,成為日常防癌的基本功。
中山醫學大學前校長、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許多食物含有天然植化素,如類胡蘿蔔素、薑黃、類黃酮等,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主動預防許多癌症的發生,或有助癌症與各種疾病的治療;因此,唯有透過正確飲食與合宜運動,方可促進健康。
蔬果全穀雜糧 最佳防癌食物
歐盟專家、來自立陶宛的文斯克通尼斯博士(Dr. Petras Rimatas Venskutonis)提到,已知的食品加工中丙烯醯胺(acrylamide)的生成、核汙染事件、攙假(如色素)、基因改造食品、全球化與氣候變遷,都是人類所面臨的挑戰,應以科學評估潛在風險,並加強管理,做為解決之道。
美國專家丹納斯克蘭博士(Dr. Danny Dhanasekaran)則指出,致癌風險其實是可以避免或降低的,從原物料與添加物嚴管及業者的自主管理,才有效。但自主管理並非「放牛吃草」,政府的「公信力」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美國FDA與農業部,仍不斷修正方向、不斷精進。關於核汙染食品,應依檢查流程,先篩出人工核種,再依序加以排除。
韓國專家宋永森博士(Dr. Yong Sang Song)特別提供「食物防癌」的證據,指出許多天然食物如黃豆、蔬果與全穀雜糧等,都是最好的「防癌食物」。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院士、中山醫大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特別強調,在基本的食安條件下,飲食與運動相搭配,可以有效強化健康、改善疾病並使體力回復。
關節四周肌肉 長者首要鍛鍊
王進崑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肌肉量會逐漸減少,因此身體活動能力會逐漸減弱,甚且會因為肌肉減少或肌肉無力而造成無力、疼痛、受傷或無法行動。這種現象大多是因為基礎代謝率降低後,飲食的營養不足,尤其是「蛋白質」缺乏所致,若再加上無運動習慣,這種現象會更加惡化。
他指出,肌肉的流失速度已成為老化的特徵。事實上,這種老化是可加以阻止的,肌肉減少或肌肉無力都可以改善與預防。研究顯示,補充足夠優質的蛋白質與適度運動,可以有效增長肌肉。優質蛋白質中,又以「乳清蛋白」與「大豆蛋白」為最。正確的補充方式,是在每日三餐中,均衡補充二十公克。
王進崑說,多數人的飲食型態都是早餐與午餐蛋白質攝取偏低,晚餐則太過量,一餐太過量攝入蛋白質,反而會對腎臟造成極大負擔。若有良好的運動習慣者,他建議可在運動後三十分鐘內補充,如此吸收效果最佳。
所謂良好運動習慣,並非馬拉松等耐力型的有氧運動或競技型的田徑運動,這類運動不僅無助於肌肉的生成,反而容易造成傷害。要促進肌肉生成,主要藉助無氧的運動,如散步、重量訓練等。對年紀較長者,首要鍛練的肌肉為關節四周肌肉,可透過像是游泳、散步等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