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生活

文/星雲大師 |2016.12.12
646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人,不能離開生活!為了生存,人首要追求的當然是物質生活;所謂「民以食為天」,衣食住行、穿衣吃飯的物質生活怎能缺少呢?

物質生活滿足了,其次追求的是精神生活,例如讀書、娛樂、情愛等等。

有了精神生活,進一步提升,則進入藝術的生活,例如:繪畫、音樂、雕刻、戲劇、舞蹈、文學、乃至蒔花植草、營造生活的氣氛等,也就是要過藝術美的生活。

緊接著要追求的是宗教生活,因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藝術生活畢竟都還是在世間的現實生活中,如果有宗教的生活,就能昇華,就會超越,就可擴大,就能感受到自己進入了無限的時空裡,悠遊在無對待的人我之外。

所謂宗教的生活,它有思想、有意境,例如慈悲威儀、禪悅為食、道德為家、正道為行。也就是讓我們在世間的物用生活之外,更有未來的希望。因為食衣住行的世間生活終究是缺陷而不圓滿的,宗教生活就是超越物質生活之外的信仰生活。

宗教生活對於吾人生活品質的提升、人生意義的增長,關係重大。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生活,生命是枯燥的,人生是乏味的;但是有了宗教體驗的人,他可以聆聽大自然的音樂,他可以閱讀人生百態的書籍,他會分享人我一體的感情,他用宗教體驗補充了精神生活的不足。一個有宗教生活的人,基本上他就是在向真、善、美的人生邁進。

宗教的生活不是牆壁上的一幅畫,它是心靈上的美感;它不是舞蹈的韻律,它是懷抱一切眾生。宗教的生活,讓吾人在一剎那裡,可以看到無量阿僧祇劫的永恆;從一沙一石裡,可以體會出無邊的法界。宗教生活裡,所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有眾生都是兄弟姊妹,多麼親愛和樂的人生啊!

宗教的生活,就如佛教徒「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把世界看成是心中的世界;他把眾生看成是心內的眾生。他可以轉苦為樂、轉邪為正、轉迷為悟,所謂「轉娑婆為淨土」,這就是宗教的生活。

人不能缺少福德因緣,才能得以過宗教的生活。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凡是想要享受解脫自在人生的人兒,何不來過宗教的生活呢!

──摘自《迷悟之間》第四冊 p.130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