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雖然講「生死一如」,目的是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這才是最實際的做法。
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星雲大師
現在很多醫院都設有「安寧病房」,專門為癌末或重症患者提供「臨終關懷」的服務。請問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有些什麼看法與做法,請大師開示。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另一場輪迴的開始,因此「臨終」是「昇」、「沉」最重要的關頭,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
過去一般人因為很少能坦然面對死亡,因此往往忽略了「臨終關懷」的重要。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由於醫學及人文思想發達,現代人終於意識到,生命的關懷應該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因此有「安寧病房」的興起,並且將「臨終關懷」當成一項生命課題來研究、討論與推廣。
「臨終關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透過對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的面對死亡。
根據《佛說無常經》說:「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若苾芻、苾芻尼,若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經中並且具體提出照顧臨終病人應該注意的事項,包括:
一、注意環境的整齊清淨、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
二、供養佛像,使病人觀相而生善念。
三、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及西方極樂淨土的種種莊嚴,使病人生起樂生佛土之心。
四、引導病人念佛,其餘探病者亦應為彼病人稱念佛號,聲聲不絕;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菩薩執持香花接引,心生歡喜,必無退墮惡道之苦。
五、若命終後,眷屬應止哀,不宜大聲哭泣,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隨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禮請法師或自行誦經,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
另外,姚秦鳩摩羅什大師說,外國習俗中,一個人從出生至臨命終時,所作的善事平時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等到往生前,由家屬為其講說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歡喜心,而不恐懼害怕死亡。
由此可見,佛教早就注意到「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的重要。佛教雖然講「生死一如」,目的是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這才是最實際的做法。
當然,生命不是臨終的時候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甚至臨終關懷也不是只對臨終的病人所做的醫療照護,而是對廣大社會大眾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讓人正視生死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不談。因為有生必然有死,死前的臨終一刻是每一個人必然要面臨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遲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就應該早做準備,包括心理與生理上的準備。
甚至即使說「臨終關懷」是針對即將死亡的病人所做的關懷,也不應該只是在安葬遺體、處理完後事就算結束,而是應該對他的精神事業,以及後代子孫繼續給予應有的幫助,讓他能「死得安心」、「死得瞑目」。所以「臨終關懷」不在於關懷生命活得多長,也不只是關懷死時的情況或死後的安葬問題,應該關心的是死後的去處、死後的安心,這才是臨終關懷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