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後的「曼陀羅繪畫」
圖/王清良提供
原本的「生活攝影」。
圖/王清良提供
文/陳復 圖/王清良提供
你喜歡繪畫嗎?有一門很特別的磨課師,希望將繪畫簡單化,讓創作變得更系統,特別是將主題內化走向心靈,落實於個人生活。課程中使用不同階段的創作教學,藉由繪畫引發學習者對創意、生活與設計的獨特思考,進而建立自我創作的方法。這門課,就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王清良老師在育網開設的「與自己對畫」。
王清良老師從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在美國接受歐式藝術設計教學,後來再前往芬蘭學習。多年來將藝術與設計教育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創作,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他在雲科大開設「與自己對畫」,面對來自高中與高職的學生,鼓勵大家互相學習,並教導學生創作時由最真實的感受出發,深獲好評。
基於這個成功的教學經驗,他進而在育網開設「與自己對畫」這門課,主題分為三大單元,包括「生活攝影」、「自由書寫」與「曼陀羅繪畫」,共計九個周次,每周由數個八到十五分鐘的教學影片組成。「生活攝影」是請學生在生活裡取景拍攝十張照片;「自由書寫」必須註記拍攝時的想法;「曼陀羅繪畫」則是從十張照片中挑選五張,繪製出屬於自己生命的曼陀羅。
「與自己對畫」同時具有心理治療的意義。「曼陀羅」(mandala)為梵語,本意是「圓」,因此繪畫上就是在一個圓中展開創作,他常跟學生說:「在這個活動中,我們要以開放單純的心來感受自己當下的生活,在曼陀羅的繪圖中,找到圓融與和諧的心靈。」因此不論將本來的攝影作品如何變形或抽離,都要直探自己的心靈,完成生命的和諧感。
這堂課,不只在學習繪畫技術,更在學習如何睜開雙眼,用心看見周遭的人,學習用愛與感恩的態度面對生活。課程結束前,王清良會請學生設計海報並對外展演,因為他覺得大家有緣共處就是個「生機體」,每一個人在這團體間都很重要,並應該長出自己由衷悅納的樣子,而海報展演就是完成生命進而拓展視野的表現。
這回在育網開課,他特別想讓社會人士了解:「你只要願意表達,就很適合來上這門課,因為這門課的重點在幫忙大家看見生命裡的亮點,並讓微光放大,最終發現自己,讓生命變成一盞明燈。」王清良老師想用繪畫的角度,引領大家在日常生活裡,盡可能以身體內在的覺知去創造空間,包括停下來注視藍天、樹木、花朵,甚或你的伴侶,都能尋覓出內在與空間的一致,喚醒內在的能量,替生活帶來真實的知見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