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藝術影音 揭故宮國寶故事

郭士榛 |2016.11.08
1182觀看次
字級
一九三五年,故宮文物在上海裝箱運上軍艦,準備運往倫敦首次海外展出。右二為莊嚴。圖/陳宛茜翻攝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國立台灣美術館發表新一系列美術家傳記叢書與台灣資深藝術家影音記錄片。今年出版的美術家傳記叢書包括水彩畫家楊啟東、版畫家廖修平、畫家金潤作、文化人莊嚴、畫家葉火城、畫家陳銀輝、書法藝術家傅申;影音記錄片主角則有莊嚴、傅申和廖修平。

其中,莊嚴當年護送故宮寶物一事最受人囑目,也曾見證故宮寶物南遷的莊嚴兒子莊靈表示,一九三一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北方局勢動盪,當年的政府起意將故宮文物南遷。一九三三年,政府開始兵分三路將國寶南遷,先後運出一萬三四九一箱故宮文物,及分藏於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六○六六箱,先後暫存上海、南京。七七事變爆發,故宮再將其中八十鐵箱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

當年一路押送最重要的第一批國寶的是甫自北大哲學系畢業的莊嚴,日後他曾在台北故宮擔任副院長。隨著國寶南遷,他的四個兒子,莊申、莊因、莊喆、莊靈也成為國寶播遷的見證人。

莊靈說,從宜賓運古物到樂山須經過一段水路,當時因水流急只能靠船夫用縴繩拉曳木船將古物運至庫房,誰知船行到半路,縴繩竟然斷了,船隻立刻改向倒行,眼看著若是沖入大河、撞到樂山大佛腳下,必定船破、寶葬、人亡,此時船突然橫過來,擱淺在沙灘上不動了。人、船、寶均安。

戰亂年代顛沛流離的國寶轉移之路,故宮國寶從一九三三年起,一路播遷南下。這些國寶先後在一九四八年、一九四九年落腳台灣,堪稱是世界博物館史上最不尋常的一頁。

這些文物在來台之初,一部分曾暫存在楊梅的鐵路局倉庫,之後在台中糖廠寄居一年。為顧及文物安全,政府在霧峰北溝另建山邊庫房及防空洞,一九五○年,國寶悉數遷藏霧峰。一九六五年,台北外雙溪新建的故宮博物院落成,飄泊多年的國寶總算有了家。

藝術家傅申、莊嚴、廖修平紀錄片於十二月間,分別安排於華視教育文化及人間衛視電視頻道等頻道播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