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發誓通常在年少時代,因為人生剛起步,
有許多經濟上、身心上,或人際關係的不滿足,
因此透過「發誓」讓自己有個賴以為生的信念。
發誓躲在潛意識裡
三、四歲的時候,家人圍桌吃飯,外公總是敲打曉莉的左手,不准她用這隻手拿筷子吃飯。小小心靈裡,曉莉無法理解大人強勢糾正的方式,卻埋下了一個童年的誓言:「將來我要走得遠遠的。」長大後,曉莉果然嫁給新疆人,又住到上海,果真離外公老家安徽好遠好遠。
在上海導師班的小團體裡,曉莉如此一說,大家更明白發誓的威力,曉莉也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一個小小的誓言,可以影響到我一生的決定。」
玉梅聽到「發誓」兩字,有點不安地問:「已經發了誓,可以改變嗎?」
當年玉梅嫁到婆家時,婆婆曾經趁兒子不在家,揪起她的頭髮,準備把她拖到樓下。嫉妒心重的婆婆,不滿兒子疼愛媳婦,竟然下手如此之重,嚇壞也氣壞的玉梅,當時曾經發誓:「絕不再和婆婆見面。」得到老公理解後,他們就搬離老家,到上海定居。
「發誓只是當時為了保護自己的一種承諾,事過境遷的妳,當然可以走出潛意識的恐懼,放過婆婆就是放過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玉梅點點頭,她明白這些年的成長,已可以跳脫婆婆所造成的傷害。
發誓如何產生
通常,發誓的出現有如下情境:
一、走頭無路時
一個人被欺侮、被暴力相向,內心憤恨不已,求助無門,於是用「發誓」的方式,讓自己的情緒有個出口,例如:「將來我一定要衣錦返鄉,讓你們跪地相迎。」或是「將來要讓你們後悔如此欺侮我。」
二、表達效忠時
童子軍、團體或法庭上,當舉起手念出誓言時,這種是屬於法條上、規範上需要謹守分際、尊重團隊的約定,因而必是在眾目睽睽下,大聲宣誓。
三、吃盡苦頭時
有些知名企業家或公眾人物,童年時家裡貧窮、三餐不繼,因此發誓將來要出人頭地,改善家境;或是家人病重,因此立誓將來學醫,懸壼救世,濟助弱者。
發誓通常在年少時代,因為人生剛起步,有許多經濟上、身心上,或人際關係的不滿足,因此透過「發誓」讓自己有個賴以為生的信念。
發誓有輕有重
令人擔心的是,有些發誓衍生了不良後果:
一、錯誤的發誓
有些人長期耽溺在個人錯誤的發誓裡,結果一生悶在谷底而不自知。例如:「我一定要找到像爸爸一樣對我好的男人才嫁」、「如果存不到人生第一桶金,我絕不結婚」。結果造成男友怎麼做都不夠好,或是女友到了婚嫁年齡卻得不到回應。
二、詛咒式的發誓
有些人的誓言是以惡毒的心態和言詞呈現,甚至是當面對人如此說。內心強大的人自是一點也不受影響,格局高尚的人或許當下就選擇寬恕了,然而有些內心脆弱的人,被言語攻擊時,立刻在心版上留下痛苦的印痕,從此過著不快樂的人生。
有位男士曾經在氣憤中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出去給車子撞死算了。」這麼狠毒的話,讓太太來訴苦時說得聲淚俱下,因此我請她帶領兒子到師父那裡,請師父開釋並學著念佛號迴向爸爸,祝福他、感恩他,以善除暴,來解除心頭上的陰影。
總之,人要發善良的誓,利人利己,絕不可用惡毒的方式對待他人,那是會造口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