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梁純綉
文/梁純綉
到重慶旅遊,就在渝中區人來人往的街道上,瞧見一位阿媽用背簍背著小嬰兒,瞬間,記憶翻騰。
我成長於四十年代的農業社會,婆婆媽媽們每天有做不完的農事,當孩子哭哭啼啼討抱抱時,該如何是好?靈巧的她們,用一長條背帶將孩子背在身上,孩子和自己緊緊依偎在一起,有了安全感,不哭不鬧了,大人就可以從容地煮飯、洗衣、種菜……這是當時常見的場景。
我讀小學三年級時,班上有位女同學,在農忙時期,還得背著她兩歲的妹妹來上學。那位瘦小的女同學,背著妹妹寫字、聽課;通常妹妹會乖乖地趴在姐姐背上,偶爾也會哭鬧,這時,老師會幫忙女同學將妹妹從背上放下來,看她是否尿溼了?還是肚子餓?或讓姐姐陪妹妹到校園逛逛。十來歲的孩子到學校上學,還得兼當保母,以今日的環境而言,算是奇景吧!
舍弟兩歲時罹患小兒麻痺症,走路吃力,經常跌倒,尤其是膝蓋,總是傷痕纍纍,母親難過且心疼;弟弟都七、八歲了,外出時,只要稍有距離,母親就背起他。母親也經常背著弟弟到廟裡拜拜,在觀世音菩薩前一遍又一遍地說:「請保佑我的兒子能走得更穩。」
在渝中區本來是要看紀念碑的,但我的視線一直停駐在重慶阿媽身上;意猶未盡,乾脆尾隨。見阿媽一臉和藹,我鼓起勇氣趨前攀談,並提出拍照要求,阿媽不只爽快答應,且告訴我,在這條路上,她背著孫女一天來回兩趟。怎麼回事?
原來阿媽的媳婦在此路上的公司上班,做媽媽的想給孩子最好的營養品──母奶,但工作在身,如何是好?阿媽挺身而出,早上十點及下午三點是寶寶喝母奶的時間,阿媽背孫女從家裡徒步走到媳婦公司,待媳婦餵完母奶,再背孫女返家;她是愛的使者,因為她,媳婦的愛意得以傳遞;有了她,孫女得到最可貴的養分。
會將孩子背在身上的人,無論是阿媽、母親或姐姐,她們都留下動人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