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當選羅馬首位女市長的拉吉,是沒有從政經驗的素人,以反主流、清白改革者形象參選。時隔三個月,執政一團亂;五名重要官員相繼辭職,街道上垃圾堆積如山,已傳出可能提前請辭下台。
義大利媒體披露一封致拉吉的信,由約七十名羅馬市政府主管聯名,大嘆行政癱瘓和群龍無首。居民也忍無可忍,有人說:「我投票給她,因這裡的其他政客全是壞蛋。但我的耐性也快沒了。她可能很天真,她可能無法勝任。」
羅馬的亂與怨,台灣人聽起來想必熟悉。台北市長柯文哲是「純素人」參政,上任一年多,有八位局長、十三位一級首長離開。外界質疑,市府公務員離職潮達到十年最高,柯文哲應檢討帶人風格。至於市政建設,市民大多印象不深。似乎拆的比做的多,拆夥的、可能拆夥的(大巨蛋)也比推動的多。
許多國家、城市,都有素人參政「實驗」,迄今大多沒有理想結果。比起拉吉幾乎無從政經驗,蔡政府雖更熟練,但執政一團亂也相似。蔡政府重大政策反覆,立場前後不一,距她宣示的「最會溝通的政府」目標更遠。
勞基法修法、年金改革、電業法修法等問題,都因為行政部門溝通不良,難以整合,讓爭議延燒。蔡總統日前首度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府院黨團齊聚一堂。柯建銘指出,不少官員空有理想,卻疏忽執政困難,拖累蔡政府民調,逼得蔡總統站上第一線。
馬總統執政初期,原要站在「第二線」,最後也站上第一線。兩位總統最大差別是兩岸政策,但內政、社會民生才是民眾有「切身之痛」所在。蔡政府至目前,選民看不出「換人換黨」的期望落實了多少。歸根結柢,應是領導力出了問題。
民主選舉過程最重要的是發表政見,但辯論賽拿冠軍的,並不等於有能力領導政府。民主選賢與能,能是指能力,但少有人談及其中最重要的是領導力。政界人士認為,政治人物要有三分霸氣。霸氣雖不等於領導力,但馬總統的溫良恭儉讓,林全客客氣氣,都被指缺乏霸氣。
管理學者常談領導力。台灣企業被指只有創業家,沒有領導人。台灣未來需要的不是敢冒險,敢衝的創業家,而是能帶領企業永續經營的領導人。勝選者如同創業家,追逐機會而不善於長期策略思考,機動靈活而缺乏制度化管理能力。
如同企業發展,政黨執政後,政府組織龐大複雜,制度化管理能力是影響存續的關鍵因素。面對全球化競爭,上至總統,下至各級政府官員,領導力是未來最需要的能力。
台灣政治人物很多出自律師,律師講求精準。但人際互動有許多模糊地帶,領導是一種人際互動,不僅是管理好工作而已,更重要的是「帶人」。政商領導人許多是因專業表現而被拔擢,會做事,卻不懂得帶人,領導力幾乎是零。
柯文哲有幾分霸氣,但行事獨斷,領導風格明顯有瑕疵。蔡總統也表現出了一些霸氣,但「最會溝通的政府」變成「最會開會的政府」,政策不斷「跳針」,尚請蔡總統在領導力上多加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