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彼端傳來家鄉父母喊病痛的聲音,或是輕描淡寫地說:「沒事啦!最近就是不好睡,唉──老了就沒用嘍!」
圖/趙文彬
文/吳娟瑜
電話彼端傳來家鄉父母喊病痛的聲音,或是輕描淡寫地說:「沒事啦!最近就是不好睡,唉──老了就沒用嘍!」
這些話語,這些掛念,其實很讓正在為工作打拚的中年子女揪心,是要辭掉工作,回去陪伴?還是維持原樣,充耳不聞?
理所當然的人選?
照理說,當父母老去,獨生子女必須挺身而出,一人當家,這也是責無旁貸;但是,有些手足眾多的家庭,往往為了照顧父母,卻反而出現更多的紛爭。
家母在四年多前,因為失智又肺癌末期,五個兄弟姐妹也是經歷一段意見紛擾,再趨於分工合作、團結互助的過程,最後母親雖然還是走了,但意外地,多年來手足之間的誤會卻因此得到改善的機會。
有的人認為當年最被父母疼愛的手足,需要多回饋、多付出;有的人認為住得最近的人責無旁貸是第一人選;也有人認為姐妹比較善體人意,懂得哄老人家,自然是不二人選;還有一個當然人選,大家猜猜看,沒錯,就是長男的老婆,大媳婦是也。
陪伴父母四種類型
觀察陪伴父母的方式,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遠方遙控型
手足出國留學或遠嫁彼岸,父母健康時已難得回來一趟,如今父母老去,心裡雖有掙扎,但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只能在遠方下指導棋,讓照護的兄弟姐妹,心中十分無奈。
二、縮頭縮腦型
有些手足,可能怪罪當年父母疼愛不夠,還是家產分配不均,在一些往事的嫌隙上,對父母的呼喚和渴盼,愛理不理。有的久久才來探望一下,還對長年照護的家人出言責怪:「你們是怎麼照顧的?老人家都長褥瘡了?」
三、手足合作型
兄弟姐妹加上各自配偶,甚至邀集第三代一起輪流照護長輩,大家定期開會,共同決定父母的醫療方式,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平均分擔這段時日的費用、時間和體力。
四、明理指導型
有位大哥,他把父母請到自家來,由外勞照顧,同時,他也邀集弟弟、妹妹和各自的另一半,六個大人共同研擬父母老去的照護模式。
他在召開家庭會議時說:「醫生建議父母最好在一個固定的處所居住,才會有安定感;我已經退休,爸爸、媽媽就來家裡住,至於外勞的費用就由我們三個家庭平均分擔;如果我和老婆出遠門,也會事先通知,大家再輪流過來陪伴。」
講到這裡,他突然轉身對老婆說:「從今天開始,照顧爸爸、媽媽是我的事,不是妳的事。」多麼有擔當的男人啊!
爸媽老去,這是任誰也無法阻擋的事,但如何在父母、手足、子女,包括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可是需要高端智慧,千萬不要默默一人承受,也無須理直氣壯指揮,這過程就是一步一步協調,總能找到讓自己內心舒服、身體健康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