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顯影】 劉耿一紅衣與愛妻 文/黃長春 |2016.09.13 語音朗讀 413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1993年,畫家劉耿一(1938-)與父親劉啟祥畫作〈畫室〉合影於高雄小坪頂畫室。圖/雄獅美術、曾雅雲提供 劉耿一2014年創作〈原鄉〉。圖/雄獅美術、曾雅雲提供 劉耿一一九八四年創作〈紅衣〉。圖/雄獅美術、曾雅雲提供 文/黃長春 劉耿一,台南人,生於東京,十九歲從父親劉啟祥習畫。一九八○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這一年,他邂逅了知音曾雅雲,在決定步上紅毯的同時,也辭去恆春國中的教職,成為一位職業畫家。「雲」──劉耿一如此稱呼陪伴他三十多年的愛妻,她是他的支持者、解讀者,更是他創作靈感的來源之一。 「他一直讓我以參與者和旁觀者的雙重身分,關切地觀看他的發展。」曾雅雲這麼說。(註❶) 在〈紅衣〉與〈愛妻〉的主題中,劉耿一以「紅色」來詮釋妻子。他不對景寫生,也不對著模特兒繪畫,而是將記憶與情感中,所鐫刻下的愛妻形象,以一理想美呈現出。劉耿一將自己歸類為「非色彩型畫家」,這並不意謂他不擅長色彩,他所呈現的紅,並非光線照射下才存在的色彩,亦非為了裝飾性效果而繪,而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生命原色。(註❷) 畫中的紅衣就像是暗夜裡,熠熠閃耀的燭火,照亮了愛妻靜默沉思的臉龐,是如此的優雅、神祕與高貴。劉耿一曾撰〈信札四帖〉,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他認為繪畫的最高境界,在於運用專業、獨特之語彙,將個人對於大自然、對人的感悟表達出來。 他訴說:「我仍然冀求在簡化、單純化的畫面上,表現深度的效果,盡量避免用色繁複。可是單純與單調,在技巧的處理上祇有一線之隔,往往過猶不及,是難度最高的一門學問,我在這方面,花了許多時間與耐心,慢慢的琢磨。」(註❸) 這段話,說明了他的繪畫,為何如此耐人尋味與引人深思。對他而言,繁華的城市是孤寂的;他更以陰霾幽昧的荒原,傾訴自己遷居於建材灰冷、空間狹隘、人我疏離之大都市時的心境感受。(註❹) 他自認生命只有兩個選擇路向,一是狂熱的藝術創作之路,另一就是過著寧靜的田野生活。(註❺) 「談到這大半輩子鄉居生活的收穫,並非這一段時間費力製作出來的無數繪畫作品,而是長時間得以與大自然相處,如此難得的因緣際遇,使我有所感悟而蛻化成形,終至成為『祂』整體的一部分。」(註❻) 在自然界中,他領受到天人合一的喜悅。他曾因在恆春的田邊,偶然聽到雲雀鳴唱,而感動地說:「那是大自然的奇蹟,牠的樂音傳抵我的心際……我確切感受牠聲音中的那分難以言喻的喜悅,而與之共鳴著,使我充滿感激。」(註❼) 影像中的他,身後掛著是父親的代表作〈畫室〉,他說:「面對父親的畫作,我感觸尤深。我想也許是同道加上血緣的關係……我想對大自然有深澈了悟的畫家,當他面對造物而下筆之時,必然不刻意於客體的描述或形容吧!因對他而言,造物即在於心中。 」(註❽) 【註釋】 ❶曾雅雲撰,〈一位藝術家的畫像——我眼中的劉耿一〉,《現代美術》,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二○一一年二月,頁四~二一。 ❷參閱劉耿一撰,《由夢幻到真實.色彩與我》,雄獅美術出版,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頁一六三、一六四。 ❸劉耿一所撰,〈心靈脈動的痕跡〉,《雄獅美術》月刊第一九○期,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頁一二一。 ❹劉耿一撰,《由夢幻到真實.城市的孤寂》,雄獅美術出版,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頁四七。 ❺劉耿一撰,《由夢幻到真實.生之喜,生之哀》,雄獅美術出版,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頁七八。 ❻劉耿一撰,〈信札四帖〉,《雄獅美術》月刊第一三二期,一九八二年二月,頁一四三。 ❼劉耿一撰,〈雲雀的啟示〉,《由夢幻到真實》,雄獅美術出版,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頁六九。 ❽同註❻。 前一篇文章 【隨花集.紅樓夢】 既聰明靈秀又乖僻邪謬──紅樓夢的氣論 下一篇文章 【遨遊藝事】 柯詩安書林鹿顧書法篆刻展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觀「室閒茶味清── 盧廷清茶掛書藝展」疫情下,李賢文24節氣的創作【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的純粹與超越【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形式最關鍵【藝之至】 李欽賢百年舊驛在地色彩【藝之至】 李欽賢從美術史認識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