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廖玉玲
4月中旬,日本九州熊本發生規模6.2的大地震,之後大小餘震不斷,造成49死、1500傷的慘劇。這個消息很快就透過社群媒體,傳遍世界。來自香港的網友Margie Tam貼文問道:「熊本熊你還好嗎?」泰國網友Ming Jang Lee則寫道:「為熊本和熊本熊祈禱。」
就在熊本地震前1個月,熊本熊才和來自各地約150位粉絲慶生,有人當天凌晨3點就來卡位,只為求得一個最好的位置。Milkinikio Mew和兩個朋友大老遠從香港過來,參加這場3天的活動,其實香港已舉辦過類似活動。她說:「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那麼愛它。」
身高5呎、模樣憨厚的熊本熊,並不是一個卡通人物,儘管它是當地報紙連載漫畫的主角。它也不像一般人較熟知的凱蒂貓(Hello Kitty),代表某個品牌,不過它也有周邊商品,從貼紙、筆記本到汽車和飛機等超過10萬種商品,都可見到它的身影。玩具製造商Steiff在熊本熊生日期間,推出1500個每個要價300美元的限定版熊本熊絨毛玩偶,宣稱在網路上開賣5秒內就賣光光。去年萊卡推出一個要價3300美元的熊本熊相機;東京一家珠寶商還打造出黃金熊本熊,一尊就要100萬美元。
因為熊本熊實在很「可愛」,而人們對「可愛的」化身向來花錢不手軟。熊本熊去年大賺10億美元,Hello Kitty更厲害,海撈40億至50億美元。
這些「可愛」事物究竟如何創造出如此可觀的經濟效益?對可愛事物的欣賞能力是否與生俱來?是否反映出社會的一些狀況?這些現象也開始引起學者的注意,吸引愈來愈多人投入研究。
1973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勞倫茲(Konrad Lorenz),在1943年的報告中指出,嬰兒就是我們對「可愛」的認知原型:肥肥的臉頰、大大的眼睛,擺在臉部較下方;高高的額頭、小小的鼻子和下巴,還有不太靈活的四肢笨拙地移動。
這份報告相當於可愛學研究的藍本,不過因二戰時他加入納粹,所以這套理論並沒有得到學界正面的反應。之後數十年科學家聚焦於研究嬰兒觀察到什麼,以及如何思考,到21世紀重點開始轉向嬰孩如何被看待,「可愛」才開始進入學術研究領域。多項實驗顯示,看到可愛的臉孔有助增進注意力,並醞釀出更細緻的運動技能,對帶小孩很有用。從核磁共振影像中也發現,看到可愛物體能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心情愉悅。
更近期的研究則希望找出共通的美學標準,可以讓一個物品變得可愛起來。密西根大學視覺資訊專家Sookyung Cho在2012年的研究發現,小、圓、歪、以及淺色系等特徵,是一個物體是否被視為可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