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廖玉玲
科技與汽車業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優步(Uber)和Lyft等叫車App的崛起,代表交通運輸與手機的關係更緊密,而自動駕駛的技術等於把車子變成一部電腦。但這些發展並不便宜:車商的研發預算4年內暴增61%,到2014年達到1370億美元。
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執行長馬奇翁就認為,車商砸數十億美元只為開發類似的系統並不合理,為分攤這些費用和風險,同時也不願見到軟體商通吃市場,全球大型車商紛紛與科技業者結盟,形成一個不斷膨脹且日趨複雜的結盟網絡。
例如FCA就和Google合作,打造百輛自駕廂型休旅車,同時又與Uber討論成立一個類似的合資公司。Google則和豐田、微軟以及塔塔(JLR母公司)都投資了Uber。福特和通用則是投資了Uber的對手Lyft,Lyft本身則與中國大陸的滴滴出行結盟,滴滴出行日前才獲蘋果公司投資10億美元。
顧問公司麥肯錫預估,到2030年左右,共乘與行車資料服務每年將為車商額外帶來1.5兆美元營收。對消費者而言這些服務也很有吸引力,在美國擁有一輛車每年要花8558美元成本,但只有4%的時間是在路上跑。共乘一輛自駕車可以讓車子一直在使用狀態中。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全球〉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