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的力量》
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馬可孛羅
文/杜晴惠
全球知名的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不僅是一位專業社工師,也是學術研究者,她從大學、碩士,一路念到社工博士,花了十二年時間蒐集故事、從真實故事去研究人類的心靈,像是脆弱、勇氣、價值感、自卑感。二○一○年她在TEDxHouston的演說「脆弱的力量」,至今是TED網站上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超過一千萬人次觀看,引起廣大的回響。出版的著作本本暢銷,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之外,還著有《不完美的禮物》及《我已經夠好了》。
「故事是有靈魂的數據。」她說,因此真實故事是她一貫的研究方法,為此,她訪談過許多創業家、五百大企業領袖、高階主管,甚至是結褵超過三十年的夫妻,以及想要在教育上有所改變的家長和教育者,「他們會告訴你心碎的故事。」布芮尼.布朗博士在演講中說。
然而,聽著這些鼓起勇氣、跌倒、再站起的經歷,她發現,愈是成功的人、愈是與周遭有著強大聯繫的個人、與孩子關係深厚的父母、深受信賴的領導者和教師,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看到了情緒的力量,而且不害怕近距離面對「負面情緒」。
整合善用失敗經驗
今年六月初,她的《勇氣的力量》出版,書中著墨於人們面對低潮與歸零時再站起來的過程。她認為,人會從脆弱中生出許多我們渴望的滿足經驗,包括愛、歸屬感、喜悅、創意、信任感等,唯有跌倒後才能堅強奮起,才能培養出生活中的全心投入,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
她說,人類與生俱來就是一個創造者,會透過雙手把自己所發現的東西從大腦搬到心裡,許多事情的過程常是亂七八糟、無法預料,但許多神奇之處,也從這裡拉開序幕。問題是我們常想著要跟難以啟齒的故事畫清界線,讓自己表面上看起來完整一點,讓人可接受一點。
布芮尼.布朗指出,一個人活得完不完整,活得算不算全心投入,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把所有的經驗,包括各種大小失敗的經驗,全部整合起來。有時候,我們就是必須衝撞故事才能找到真實,我們要想堅強奮起,就不可以轉身逃跑。
承認自己並不完美
布芮尼.布朗認為,世間若不存在「施」與「受」,那麼人與人的「連結」就消失了。生而為人,我們不能不付出,也不能毫無需求,若想扎實過生活,意味著要培養出勇氣、溫情、人際關係,承認自己並不完美,自己很脆弱、很害怕,但我很勇敢,我應該得到愛與歸屬感。
她說,後悔是一位嚴厲但公平的老師;無悔,代表你認定自己已經沒有東西可學,已經沒有事情要彌補,而且終生不再有機會當一個勇者。
在書中的第十章〈人不能忘本〉,她認為在這大千世界,我們若想勇敢,就至少得擁有一個安全的小小空間,在裡頭想清楚我們的恐懼與失足。
最後,對那些看什麼都不順眼、什麼都不相信的人來說,對散播恐懼的人來說,最大的威脅莫過於,我們當中願意去跌倒而且已經學會奮起的人。